仓皇追击、从容撤退


△ 258|仓皇追击、从容撤退

今天的标题没有特别强调什么,只是想要表达中文词组在不同情形下会产生完全不同效果的「博大精深」,如有冒犯请考虑一下是不是不太适合阅读这个博客。

今天的文章应该和昨天的《标点符号的贬值与通货》属于姊妹篇,是最近关于简体中文媒体、自媒体发展到如今这个「盛世畸形」的思考。毕竟我曾经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标题党、劲爆话题来吸引阅读流量的人,同时我也坚持自媒体「必须」采用「制造恐慌」、「提出问题但又绝对不给解决办法」等手段设计卖点。所以我也算是蛇鼠一窝过的家伙,来说这里面的肮脏自然也是有资格。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先请你选出以下哪一个是这个世界上最坚硬的存在:

  • A、钻石
  • B、高中生在意淫女老师时的鸡儿
  • C、前几天矢口否认嫖娼事实的李易峰之嘴
  • D、俄罗斯在俄乌战争前线溃败撤退时的简体中文亲俄媒体

答案其实在标题里已经被公布了,至少到今天,你用这个关键词反过去搜索简体中文的网络媒体,你仍然看到以此为题的新闻,一时之间我甚至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高级黑还是在低级红。

私以为,可以将中文「博大精深」的乐趣拆分为静态、动态和变态三种情况:

静态的乐趣,是一些词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释。这一点,我在《简繁之争》里有提到过,简体中文让很多原始的繁体中文失去了原本的「乐趣」,但同时也增加了「干妹妹」和「干妹妹」这样的意外趣味。加之简体中文的网络的严苛审查制度,一些词的某一方面的解释并不被允许,所以这个词也会被跟着屏蔽,而这个词原本的另一些「不敏感」的解释也会随即消失,所以大家只能想到用别的词来作为代替。这种「静态」是一种对内收紧的模式,但相反「静态」的文字乐趣有时候还会对外扩张。比如之前百度贴吧紧急规范「傻逼」的「正确使用方法」,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用「伞兵」来代替「傻逼」这个词,这种扩张是因为审查制度的对内收紧必然出现的一种词语间的「词义污染」。

动态的乐趣,是对词语的「再定义」。我在《说B》《不允许的多重含义》里聊到过,所谓的动态,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事件的进展,一些词原本没有「羞辱」的含义,但随着人们的过分解读和拆解,让这些词有了多重含义,所以自媒体为了能在随时可能触碰敏感风控的简体中文环境之生存,便学会了「自我阉割」。自我审查必然导致可用词汇量急剧压缩,因为担心自己会因为使用一个新词而触发无法预估的敏感封控,所以大家宁愿使用「公共认知」的词汇,这些词即然能在社交媒体大批量、重复出现,是因为它们通过了脱敏测试。毕竟谁都预料不到「学习不好」和「小学毕业」竟然也是敏感词。

刚才提到的「动态」是一种消亡,「动态」还有另一种乐趣,即诞生。中文字的博大精深跟流水一样,人们不可能把敏感词「堵」干净,就算敏感词被抹杀,也保不齐人们还会保留「见这个洞就想操」想象力,但好在,中文跟水一样是可以疏导它的流向。创造新词变成了掌握着最终解释权的主体更爱用的手段,比如把「裁员」说成是「毕业」,把「封控」说成是「静态管理」——只要词儿说得好听,人们就好像会忽视这个词原本「牙碜」的含义。

而所谓变态的乐趣,并不是指「变态」这种人物特性。你看,在看到「变态」这个词的时候,你就预设了这个词的词性呢?就好比是初中学到蝌蚪变成青蛙的「变态」一样,总会在同学间引笑。这便是中文的乐趣,这里的变态是当这个词放在不同的语境之下会有完全不同的含义,甚至有些词的贬义会覆盖原本的褒义;对于强调对与错的人,更难客观理性地对待一个中性的词组;同时词组与词组之间不同组合,又会有完全不同的情绪和意图表现出来。

比如标题所提到的「仓皇追击」和「从容撤退」。这两组词的搭配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但作为亲俄的简体中文媒体来说,这大概是他们的「最后底线」。虽然俄罗斯确实在俄乌战场暂时失利不得不撤退,但在气势和文字逻辑上是不能彻底「输掉」的。仓皇明显对应的是失败和撤退,但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巨大的bug,撤退的竟然是俄罗斯军队,那么这个程序马上就会修正——我可以承认事实,但在气势上不能输。

正常人看到这两个生拉硬扯对掉了词性的词组,当然会觉得可笑,但对于不肯接受事实的时局关注者,一个词用得好坏甚至可以让他们麻痹自己无视现实——比如「失踪」比起「失联」来说像是在诅咒那些受害者,一定会死无葬生之地一样——但是如果新闻里用了「失联」这个词,那些因为城市内涝淹死在地铁站的生命就能活过来了吗?

前几天我提到过,我过去写过很多检讨,所以在写检讨的过程中我对自己也有许多相较于其他同学更高的要求——如果翻来覆去总是用「深刻认识到错误」、「将来积极改正」来写检讨,就连我自己也觉得索然乏味,就更不应该把写检讨当成是一种乐趣。

从静态而言,同一个错总犯,让老师恼火不说,也让我多少有点心虚。所以如何将同一个翻来覆去的错误找不同的词语进行定义,马虎和大意可以是一样的词,也可以因为在设定在了「审题不谨慎」和「进度落后心态不稳定」不同的情形下,体现出犯错的原因完全不同。

以动态来看,明明承诺的「改正」并没有做到,如何再说服老师(当然更重要是说服自己)一次,让他相信我不会再犯。那就要学会「旧词儿新说」,如何保证上课不说话,上一次写的是「管好自己」下次就要写「拒绝诱惑」,看上去他们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一种「克制」,但是细细品味,你会发现「管好自己」说的是由于自身原因,而出现了失控的情况;但是「拒绝诱惑」明显表达出导致失控的原因是来自客观原因,比如同学勾引我上课说话。两种情况会推导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检讨风格——前者是卑微地检讨自己,后者是义正词严地明哲保身。

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词汇的「变态功能」呢?总结来说就是:输的时候让自己骗过自己觉得自己赢麻了。

我最不喜欢的检讨,是月考成绩一下子掉个七八名的时候,特别还是上次好不容易挤进了前十。这个时候老师很喜欢让我写非常深刻的检讨,就好像我写了它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一开始也这样觉得,是不是我认认真真写个检讨,自己就真的成了好学生。

考了个中段班的成绩,固然不是件光彩的事,所以这个时候的检讨,就要学会变通,让原本输的局面变成一种赢——我曾考过第七名,不是我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只要在检讨里揪着「我成功过」不停地说,就可以骗过自己,觉得自己再考一个第七名不是问题。当然,还要预判一种可能,如果老师和家长觉得我根本不是在检讨,而是在自我麻痹,那这个时候就要说——这是一种自信,虽然我输了,但是我没有输掉自己的尊严,不然那个时候就是一个人真正的战败。

从容地撤退也是一种成功,谁叫进攻的人那么仓皇追击呢!

不行了!写到这里,我有点麻了!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