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ÖBIUS

莫比乌斯

写作,一场自我悖驳的旅程。


陈奕迅的演唱会门票到底值在哪里?


如果你跳过了中间的内容,直接跳到最后一段的结论部分,一定不会明白我是如何推论出这样一个“荒谬”的结论的。


事情是这样的,陈奕迅演唱会开票了,这很正常。

毕竟今年有一大堆听过的没听过的明星都出来开演唱会、会唱歌的不会唱歌的、真唱的假唱的,只要能开演唱会,都能从“后疫情经济”捞上一点。对于观众也不赖,花钱买一张演唱会票,拍照打卡发朋友圈——毕竟照片本身也包含了大量“我不用说但是你得看明白”的信息:在演唱会第一排拍的和在俗称“山顶”拍的照片,明显是两种等级。不过,也有人会在演唱会之前,特地跑到最靠近舞台的地方拍照片。为了区分“老子才是买到第一排座位的票”,这种人往往不会站起来拍照,更不会背对着舞台拍照,他们一定是坐在座位上,拿着票对着舞台拍上两张照片——一张是前景虚化,要证明自己离舞台有多近;另一张是后景虚化,聚焦在票根上,要证明自己买的就是前排座位。

显然,坐在哪里、买了多少面额的票、以及自己听了谁的演唱会,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竞争”。当然,人们并不愿意承认这其中的“竞争性”,毕竟参与演唱会是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歌手。但是支持者之间,因为票价就分出了“三六九等”——刚才提到的竞争性就是因此而来。所谓竞争不是因为你想要跟别人比,而是当有了对比之后,就算你不参与竞争也会被卷入无形的竞争之中。

举个例子,你发了一张看演唱会的照片,但是视角是在山顶;而你的朋友也在朋友圈发了照片,他坐在了看台区,他还给你留言:哇,你也在看演唱会啊。好了,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你发了朋友圈小视频,是山顶的视角;紧接着你的朋友也发了同一首歌的小视频,是直接拍摄明星的视角。这个时候,朋友圈的共同朋友,回复了另一个人:哇,你这个视角更近

有人肯定要说了:我发朋友圈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根本不是为了别人——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讨论,详见《写博客是为了自己就别他妈发表出来啊》

你有发布的权利,且发布在公共媒体,所以别人也有评价的权利,甚至是只出发于自己主观认知的评价,所以你在这里获得不一定全都是“认同感”。


这场通过“票价”引发的无形竞争,无论我们是否参与,只要我们将它作为一种社交符号公之于众的时候,都会被卷入其中——比赛的乐趣,并不是眼睁睁看着领先的人与自己拉开越来越远的距离,而是你看到还有人落后于你。

回到陈奕迅演唱会——他的演唱会开票了,距离相对更近的内场的票是2580元,坐在“半山腰”距离更远的看台居然也是2580元。(这个内场票价本身也偏贵,比如蔡依林的内场票价是1280元)

于是2580元的看台票成了尴尬的存在,其他区域的票都一抢而空,唯独这个区域的票还剩下一些。

恰好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人抢到了“看台2580”,为此还发了朋友圈,证明自己对陈奕迅的爱。这个时候,有人在他的朋友圈下面提出了疑问:2580元买一张看台票,有一种被割韭菜的嫌疑。接下来,也有人在朋友圈发了吐槽陈奕迅演唱会“割韭菜”的朋友圈。这个买票的朋友也能看见这些朋友圈,气氛瞬间尴尬起来。最后这个买票的朋友先后经历了尴尬、羞愤、最后怒删了付款成功的朋友圈,但由于被这么多人见证了他购票、意识到票价与观看点不匹配、自己在朋友圈吐槽化解尴尬的全过程,他的心路历程都被记录在了朋友圈。

自此,他已经完全跌落进了自证陷阱之中。

其实要从这个陷阱跳出来很简单——自己羞于面对的尴尬,往往就是困住自己的死结,不如自己把这件事再公之于众一次,诚恳地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未尝不是一个有趣的真实故事。而他轻而易举地跳入这个自证陷阱,就是因为他过于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模样。


再从从个人到群体——看演唱会更像是一个群体活动,陈奕迅割韭菜的票价一出,也在网络上遭到了其他演唱会参与者的疑问、嘲讽甚至是“羞辱”。认为陈奕迅“专业能力”不值这样的票价,自家明星的演唱会更有“良心”,这样的言论也一定会激怒陈奕迅的粉丝,他们为“陈奕迅的演唱会本来就值这个票价”进行了各种自证。

接下来,这场竞争,从个人到了群体,从票价的数值进而上升到了“谁的偶像更有价值”。将明星作为“符号”,与自己进行类比,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正是“乌合之众”标准的运作机制。就如同一个男性不允许他人羞辱自己喜欢的球星一样,是因为这个男性将球星作为“符号”与自己进行类比,当球星受到否定时,他会觉得自己也跟着被否定——所以往往男性和男性之间,在每年世界杯期间,都会因为支持不同的球星进而上升到对对方的人格和尊严羞辱。

当群体拥有一个“共同敌人”时,群体内部会变得更加稳定。这个时候只需要一个老生常谈的简单逻辑,就可以让群体价值得到升华:当A和B不同时,只要证明A是错误的,就自然证明了B是正确的。

“陈奕迅的演唱会简直就是在割韭菜,傻逼才会去看吧!”这句话里就包含了两个A错B对的要素:“其他明星的演唱会都不是割韭菜”以及“看其他明星的演唱会才不是傻逼”。

这个时候,你会惊觉——我们从群体的战争又回到了个体的评价。

好一个声东击西啊!


但是,群体内部真的会因为一个“陈奕迅”而变得稳固吗?显然不会,因为内部之间又会回到票价的“竞争关系”,因为谁都想要证明自己才是最懂艺术、最特别的那个人,只要有一个人否定了个体的“价值”,自证的游戏便会开始,而自证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找到那个“听陈奕迅演唱会买了2580元看台票的人”。

综上所述,陈奕迅演唱会票价最值的地方——花钱买来了自证游戏里的嘲讽和羞辱。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