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心理健康与自我检讨
如果要拿美国举例,可能会有人感到不高兴吧——不过想必如果真的是这种非黑即白的人,应该也不会喜欢这里的任何一篇文章。当然,接下来要说的不仅仅是美国的推特的功能,豆瓣很早也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当用户在豆瓣的搜索框搜索「自杀」这个关键词时,会弹出提示框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劝解,并提供可以拨打的倾述热线等等。后来,才陆陆续续成为国内搜索引擎的一项功能。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件事」应该算是一个很正常的「社会功能」,当网络预判到一个人可能会自杀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劝阻和帮助,这看上去很「无力」,但说不定真的就是拯救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这件事单独拿出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乐趣」,别慌,你得结合下面的两件事情一起看。
大学安排学生做心理测试,一些学生的测试结果有抑郁症的倾向。学校随即要求这些学生写800字的自我检讨。这个故事乍一听很离谱,但是里面有很多值得玩味的角度——对中国人而言,「自我检讨」往往是在「做错事」之后,才需要去让做错事的人听话或绝对服从安排的手段。那学生做一个心理测试怎么还发展到要写自我检讨了呢?对于我这种多年写自我检讨的经验,如果是我被学校安排一次心理测试,多半也会被学校逼着写一份自我检讨——因为我一定会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在心理测试时选择那些「最可怕」的选项,然后让自己的测试结果呈现心理极不健康的结论。最终出结果的时候,我的测试结果一定会被老师怀疑,然后逼着写一份「不按规矩乱搞一通」的自我检讨。
当然,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如果真的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测试「不合格」,存在抑郁症的倾向,竟然要求学生以写自我检讨的方式来改善心理健康情况,这件事本身也太他妈扯了。不愧是「众志成城,战胜科学」的国度,连抑郁症都可以通过写自我检讨的方式得到改善甚至是治疗。
另一件事,是一个《重大警情》通报。需要承认的是,我没能在国内的搜索引擎里找到关于这个通报的任何新闻,而我看到的也仅仅是一张拍摄电脑屏幕的照片,上面只言片语显示这是一则关于「预谋杀案」的通报,所以我们先默认这个消息是「FakeNews」。
《重大警情》的内容是「宁波成功预警处置一起涉高校学生预谋杀人案」,……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某(女,18岁,宁波市人)通过手机在网上频繁搜索「怎么杀死室友又能全身而退」等信息。经传唤,该生交代因对同寝室王某、徐某的行事风格、生活做派不满,产生杀死2人的念头,并于9月12日在学校超市购买水果刀一把、美工刀一把,手套一副,计划在室友睡觉时将其杀……(照片内的内容就显示到这里)
此前我在《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相信人工智能?》里讨论过,关于「人工智能与犯罪预判」的话题,人工智能的复杂运算,本身是可以推导出一个人的「犯罪意图」的,虽然无法接触到当事人的主观想法,但是从客观角度本身也能作为一定的参考依据。比如以故意杀人罪的定罪要件来看,除了分析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以外,还得分析他使用的客观工具。
比如法外狂徒张某想要找邻居理论,便拿上了一个木棍作为威吓的工具,在与隔壁邻居王某理论的过程中发生了争执,张某挥棒而去,本打算吓唬王某,结果王某躲闪不及被敲到后脑勺当场倒地毙命。那张某算是「故意杀人」吗?按照「正常」的刑法法理,张某实际上更有可能被定罪「过失致人死亡」——因为他本身没有想要杀掉王某的主观恶意,同时他带上的木棍从客观工具属性来说,他并不是轻易能致死的犯罪工具。
但如果张某准备吵架的时候,是带走了家里的一把菜刀——那张某的定罪就会渐渐偏向「故意杀人」,得看他挥刀的那一刻主观恶意是不是想要置对方于死地——当然,这是在「理想状态」下的司法考量。
话说回来,女生小王在网络上搜索「怎么杀死室友又能全身而退」,已经证明她存在某种故意杀人的意图,接着她又去买了「犯罪工具」,那她确实在渐渐跨入犯罪未遂禁区,迟早会进入准犯罪然后促成犯罪既遂。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预警处置」真的合乎情理吗?显然,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回答一个前提条件产生的问题——我们的搜索记录被实时监控是合乎情理的吗?
如果这个新闻的结局,是学校警告了小王,并要求她写完一篇800字的自我检讨——那这件事情会得到真正的解决吗?我相信它可能会变得更糟,因为她的意图和想法完全被暴露,那个检讨无法成为对犯罪限制的枷锁。
搜索引擎里搜索「杀死室友+知乎」这样关键词,可见一斑,有这个想法不仅仅是小王这个姑娘一个人。容易冲动、心理防线又脆弱、又容易受到蛊惑的人,或许就在这一刻迈出了错误的那步——所以再把这两则内容结合起来看,学校安排心理测试,我想其用意如果还有「以此来推断哪些学生可能有杀室友的风险」,是不是就能做到一种预判呢?这个时候,再让那些心理不稳定、被标记为可能有杀室友之风险的学生写自我检讨,好像又说得过去了——因为中国人向来喜欢将对与错,你动了要杀室友的心,无论室友做了多大的错事、多么傻逼,你都不能因此而杀人——所以有这个想法就是错的。
一个知乎用户提问「高校心理健康测试是防患于未然还是推波助澜?」现在大部分高校为了防止大学生,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都会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和调研,出发点是好的但真的有用吗?据我所知,面对心理测试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反应:1、浪费时间,这种东西填填就算了,没意义2、我知道我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万一被发现我有心理问题我就会被找谈话,被思想教育,被扣综合分甚至会被勒令退学,那我一定要装作我没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真的因为心理测试被预判了「犯罪心理」,那份「自我检讨」又算是在防患于未然,还是在推波助澜呢?
很显然,到最后「解决提出/制造问题的人」才是最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