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涉及编剧工作,签署了份保密协议。虽然是格式条款,但它本身代表的「仪式感」超越了「法律效率」。
前年大病初愈以后,开始莫名其妙地恐惧坐飞机,倒也不再避讳地跟朋友谈及原因。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时候,因为安全培训,得不停地观看各种空难事故、事故征候的视频,以提高内心对安全防范意识的敬畏感。因此,它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个不知道何时会被点爆的定时炸弹——生病那段时间,高烧不退出现了谵妄症,没日没夜地在太空孤独地飞行,坠落、爬升——这种恐惧终于被激发出来,而那些留在记忆里的「事故视频」便成了「症结」——我那个时候可是签署了他妈的「保密协议」的,等到我离职之后,他并没有从我的大脑里将这些可怕的内容给当成「秘密」收回去啊!
我从小是一个「秘密中转站」,很多人会愿意给我分享所谓的秘密,但据我观察,这些向我分享秘密的人,其目的是想借由我又将这些秘密说给他们想要传达的人——这并不是因为我受不住秘密,而是因为我成了他们之间的催化剂。
A给我说了他对B的想法,而B知道A找过我,所以B也迫切地想要知道我和A之间到底说了些什么。就算我没有传递秘密,A和B的猜疑和遐想就此展开,他们不再关心我们之间到底存在一个怎样的秘密,而是更关心,原来他们彼此将我作为了中间人,媒介他们不愿意点破的破事。
比如喜欢、厌恶、甚至是欺瞒。
我把自己称之为「秘密的缓冲地带」,男方出轨,向我「忏悔」,而这个行为时表现给女方看的,想让女方将射程放在我的靶心,成为解决他们背叛剧情的缓冲地带——我不仅守得住秘密,也会因为想要守住这些秘密而维系他们的平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秘密都跟背叛有关,而那些被投递进秘密缓冲地带的,在制造秘密的人、和想要听到秘密的人之间,形成了无数种联想可能——它们可比背叛刺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