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兴的技能


▽ 380|败兴的技能

因为临近「闭关」的日程,所以想把书留给到时候「与世隔绝」的环境再看。所以无聊之余,看了两部电影,很标准的「金羊毛」电影——《勇敢者游戏》。

本来只想着在心里对照着剧本结构拆解剧情罢了,结果没想到,看着看着,竟然就写了满满一页纸的剧情脉络关键词。之后又换了个方式,将角色作为纵坐标,而角色的现实问题、现实的优势、游戏角色里的问题以及游戏角色里的优势作为横坐标,做了一个「金羊毛」故事必须要思考的内容——他们是谁?经历了什么?什么得到了改变?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但这个东西拆解完毕之后,整个电影就变得索然无味——因为我在纸上写下的那些「预测」,最终都被我打上了钩,确定我根据剧本结构预判对了剧情走向和所有的冲突安排。

不过,勇敢者游戏有一个更有趣的地方,是角色在进入到游戏世界时,会有「三条命」,他们的每一条命的丧失,就意味着游戏的「赌注」还在升级。直到他们在剩下最后一条命的时候,他们能不能活着走出游戏世界、回到原本的真实世界,成了观众心里在现实的当下最关心的问题。

所以我又另起一行,以数字的方式来记录每一条角色生命丢失时的场景设定、课题变化和人物关系线的正反向。很快,就会发现这些线连接出来的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山水图」,有高有低,有你期待的高潮,也有你预判得了的低谷。当然,还有「比坏更坏」的设定,让你意识到当所有人都只剩下最后一条命时,整个故事进入到了最终的节奏最快的「高潮阶段」。

显然,当剧本拆成这样的数字,甚至得到线性函数的构图时——它就完全失去了所有的乐趣,可以说是一种「败兴的技能」。

好莱坞的电影有个「好处」,就是它始终有非常确切的「结构」——当然,到现在还有人跟我争辩「好电影到底要不要结构作为束缚」的课题。

很可惜,「有结构」的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就是卖得比那些没有结构、强调某种意识流存在的小众电影要好啊!

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伪命题——金钱本身也不是衡量一个艺术是否被市场接受和认同的唯一标准。所以我才说嘛,这他妈真的是一个非常败兴的技能,至少接下来我在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得有另一种更担心的情况——我会不会在人群里突然恍然大悟地大叫:看啊!副线故事和主线故事在这个节点融合了!主角的命题被更改了,第一幕的命题已经不复存在了!

最后需要告诉大家,《勇敢者游戏1》和《勇敢者游戏2》是两部结构一模一样的电影,甚至是Nick Jonas饰演的Alex出场的时间节点、出场原因、和台词都惊人的一致,但是不是我们觉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那是因为编剧和导演用了「欺骗」我们的伎俩——比如把丛林的场景换成了沙漠和雪山……

败兴的证据——《勇敢者游戏2》的游戏生命与赌注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