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1|想象力链条
明显最近的每日写作在有意识地缩减内容,因为我在训练自己用一句话讲清一件事。
下午跟同事开完了2023年的业务规划会,实际上在开会之前是接着之前的“思维课”继续下去的——我们能否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找到一个“内核”,从而学会如何驾驭想象力。
我们可以把想象力理解成“二进制”,1代表的是具象、0代表的是抽象。一个概念或实际存在的人或物都可以作为原点,经过具象和抽象的演化,而推导到另一个概念或实际存在的人或物。
比如从「💡」开始,1=灯泡,0=光明;当然,也可以是1=电,0=指引等等。接着,当“二进制”继续往下推的时候,「💡」甚至可以推导至「死亡」,只要你能找出每一步推论是如何产生的,就有了“想象力链条”。「💡」到「死亡」,我理解的就是「💡」,0=光明,0=趋光性,1=昆虫因为灯源被欺骗,0=最终死亡。
也就是说,这个“想象力链条”是「💡」0010「死亡」。然而,链条越长,人们的理解能力就会越弱,因为从「光明」到「趋光性」本身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联想到的,但这个环节出现“分歧”,后面的“想象力链条”就会彻底断开。如果,压缩链条,「💡」1=灯灭了「死亡」,就容易解释得清楚了。而实际操作部分,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在一些电视剧或电影里面,需要表达一个人离世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盏灯灭掉的场景——因为这就是对「死亡」这个抽象概念的一种具像化。
自此,你会发现,原来“想象力链条”是可以完全反推的,用一个具象概念来解读抽象概念。例如「美白」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下午在开会的时候,同事七嘴八舌地都说到了「珍珠」、「蛋清」、「雪或霜」这些具象的东西。
当我们用这些元素去反推「美白」这个概念的时候,也是成立的——为什么?(这也是我昨天提到的“课题”,多问一个为什么。)
来吧,你现在打开你的淘宝,搜索“美白”两个字,随便点开几个详情页,你就会发现里面的共通点——浅色风格、珍珠的元素、体现乳液的光感等等。我们将它结论为“设计感”——但事实上,这就是说一种“想象力链条”,不需要“教育成本”、消费者直观感受以及经受过了市场考验——那为何不就一次作为已经成熟的“想象力”呢?
当然,要“标新立异”也可以,用一坨屎转变成冰淇淋表达所谓的「美白」也不是不行——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和能够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