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9|如果男友嫖娼碰见女友本人算出轨吗?
「越不正经的标题越是说正经事儿」的栏目好久没有出现过了。今天的不正经还是跟感情相关,当然,我也尽量会在结尾部分给掰成严肃正经的课题。
标题所示的场景,我大概率觉得是个网络用梗。毕竟现在越来越多人知道,所谓的微信截图,甚至是微信红包的发放与领取本身都是可以通过软件伪造的。今天的话题本来是一段微信截图:

我之所以觉得这段对话之假,是因为没有人在吵架的时候会用文学修辞来陈述观点——当粉笔字那样抹去。这样的对话只可能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再劣迹一点,就得上「一个破碎的我怎么拯救破碎的你」这样的对白了。
但不得不说,整段对话排除掉那些故意想要引起性别战争的部分,其实结尾的那句话真的是点睛之笔,在离谱中又透露着一丝丝的合理性——确实,出轨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算上之前的「感情如果拷问」题目来看,「如果男友嫖娼碰见女友本人算出轨吗?」明显要困难很多,因为「如果我们没在一起你遇到我会跟我出轨吗?」「如果我和闺蜜互换灵魂,你会选择我的肉体还是我的灵魂?」「如果我变成昆虫你还会爱我吗?」三个「如果」几乎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今天的「如果」虽然说很离谱,但如果真的发生,又是另一种现实意义的乐趣。
所以,别把今天的「如果」当成是一个感情模拟问题,而是另一种真的可以被感情调解节目当作剧本的桥段,男女双方在「爱」前面尽职尽责得离谱,但又在讨论些非常现实的感情观。
当然,如果男友嫖娼嫖到自己的女友,这种离谱的剧情里又透露着巧妙的「合适」,正如中国有一句说起来不那么好听、甚至更多时候是用来嘲讽用的俗语——什么锅配什么盖。
但这里面又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逻辑bug,男友要嫖娼和女友出去做外围,本质上是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的,甚至连共生关系都不算。他们可以独立存在,但为什么人们在评价他们的时候又会放在一起讨论呢?甚至可以用另一方的「过错行为」来解释己方的「过错行为」?
我大学的时候,帮人处理过一起感情纠纷。其实很简单,就是男生A知道自己当时的现女友B和她的前男友C其实没有断干净,莫名其妙地就成了一个三角游戏。其实这没什么好纠纷的,知道了就分手,比一直扯着要好得多。
但毕竟是两个男人的自尊问题,所以他们宁愿僵局,也没有一个人说自己退出的。为了从道德上也获得胜利,A开始在学校里散布B的流言蜚语,说她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生,在跟自己谈恋爱的时候同时还保持着和C的不洁关系——但这种被戴绿帽的剧情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以大家就听听就忘。
为了制造冲突性和戏剧性,A开始对外公示女友B事实上还有很多跟其他人有染的证据——这就是我参与的部分,跟谁有染的证据其实是我帮他收集到的。但是我在交给他的时候,也非常严肃地告诉他,如果你要用这些「证据」,你就要承担一个后果——无论这些「证据」是不是真的,只要说出去,就会有另一种「可能」来平衡你们三个人之间的矛盾,我没办法预估这种「可能」是什么,有可能是引来她那些暧昧对象的杀身之祸,也有可能是他自己也被卷入谣言之中。
他还是公布了这些消息,确实,那个女生同时也有好几个「舔狗」。让「舔狗」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其实是对「被舔者」最厉害的惩罚,因为这个人会在一瞬间失去她所有的舔狗,同时还会成为玩弄感情的众矢之的。
失去「舔狗军团」的女生,回到了最初的三角关系之中。而这三角关系为了达成某种微妙的平衡,开始有了自己畸形的发育。
女生开始散布男友A性能力垃圾的消息(是不是真的不太好说),然后A成为了学校里被嘲讽的对象;接着B宣布和A分手,一定要对外宣称是自己甩了自己的男友;但是C成了那个道德低洼,因为他明明和B分手了还和B保持不洁关系,所以C站出来澄清,说自己和B只是炮友关系,是B来邀请自己的;结果一时之间,整个三角关系趋于崩溃,但又被一大堆真假消息维系着最后的平衡。
最终,三个人都在这场闹剧之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满身箭矢——A是一个性无能;B是一个水性杨花的人;C是一个分手之后还要和前女友打炮的渣男。
我给A的「证据」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但在当下我不能对它做任何的保证,因为真真假假对于接下来的剧情没有任何的意义了。因为这场感情的天平游戏,本就应该在最初那一刻就断开,但是他非要玩下去,甚至还把自己放上了那个根本没有胜负结果的天平之中。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梗」,男友嫖娼遇到了在做外围工作的女友。这种狗血剧情又有合理的部分,是因为它在故事内部就达成了某种「平衡」,男人嫖娼和女人做外围,他们两个是毫无相干的内容,但是当放在一起时,就符合了中国人心里的那个「平衡」——什么样的锅配什么样的盖子,这种男人也只配有这种女人,这种女人也必然会遇到这样的男人。
以至于,很多人会把这个公式提前,提前到事情还没有弄清真相之前。
丈夫出轨了——妻子肯定也有问题,不然丈夫不会出轨;妻子有外遇了——那肯定是自己的丈夫能力不行啊;唯独一种平衡,大家找不到任何瑕疵,但又没有任何的输赢可言——那就是丈夫和妻子各玩各的。
这套公式甚至还会用在「被害人」的身上:女性被强奸——那一定是她穿得太暴露了;男同性恋在学校被霸凌——那一定是他是个变态到处去勾引男同学。反过来,这套公式也能用:比如儿子赌球花光积蓄购买彩票血本无归自杀身亡——母亲带着花圈前去彩票店闹事,儿子沉迷赌博跟彩票店有直接关系。
我把这个「公式」称之为「剧情道德平衡」。它最早应该出现在各种「爽文」之中,即当事人在道德不对等的剧情里,通过努力或受到惩罚,最终获得道德上的胜利或惨败。但同时,为了让这种编撰的故事更加平衡和「真实」,往往获得道德胜利的一方也会有一定的损失,而这些损失充满着哲学和教育意义。
比如男友嫖娼,遇到了做外围工作的女友。它们内核是一种平衡,男女双方都存在道德上的问题,以至于二者在都有问题的道德天平上形成了「平衡」,这种平衡就有了话题性与争议性——因为它们不可能有对与错之分,但让「二极管」来思考这个问题时,他们一定会找出这个话题里的对与错,从而激发论战带来话题流量。
同样,在一个责任明确划分的道德故事里,受众会自动为其填补满空缺的「剧情道德平衡」。原本恩爱的夫妻和平离婚,这并不是极具冲突性的剧情。所以旁人会为这个剧情自动补充各种各样的剧情,「肯定是老公出轨了」——但这不是平衡,如果仅仅是老公出轨,剧情的道德是不平衡的——所以「我听说老婆也在外面乱搞」——「你看你看,真的是什么锅配什么盖啊!」
英雄要获得最终胜利,他「必然」会有失去;成就之人在取得成就之后,他「必然」会得不到全部;幸福之人在取得幸福之前,他「必然」要接受幸福的不完美。
当人们陷入到这套公式之中,便开始用它去对比那些他们得不到的「好」,非要从中揪出那些藏在「好」里面必然存在的「坏」。而这种剧情上的道德平衡不会让对方损失任何,也不会让自己得到得不到的所有,但至少这些人自己心里赢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