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称悲剧故事


△ 348|第二人称悲剧故事

「非第一人称悲剧故事」或称「第三人称悲剧故事」,是一种将他人的悲剧故事移情给自己的过程,总是用别人的悲剧故事来警示自己或是来证明自己的生活还凑活;「类第一人称悲剧故事」是一种并非自己亲身经历的悲剧故事,但当事人为了证明自己理解了故事、或是为了同化自己与当事人的属性,从而让这个悲剧故事也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简单来说,「非第一人称悲剧故事」指的是那些道听途说,总是谈论起别人悲剧故事的三姑六婆;而「类第一人称悲剧故事」是那些在节目录制现场只要哭得足够大声,就能拿到一份加鸡腿的便当的「群众演员」。

今天把最后一种悲剧故事也聊一聊,即「第二人称悲剧故事」,也就是字面意思,是你觉得别人,或是别人觉得你就应该正在经历某些「悲剧故事」。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同学的妈妈跳楼自杀了。这件事当时还算闹得很大,加之小学又都是一个片区的孩子,所以这个消息很快就有鼻子有眼地传播开了。因为正值周末,转周上学时,大家都通过彼此的一个眼神确认对方知道了这件事。

周一当天,那位当事人并没有来上学,这让大家更「激动」,原来这件事真的就发生在了自己身边。于是乎,班上就有几个女生组建起了小分队——我现在应该称呼她们为「丧务委员会」,她们开会决定,如果第二天那位当事人来上学,大家一定不能说些容易刺激到她的话,比如在她面前提起「妈妈」这个词等等。

「丧务委员会」其实很有煽动力,因为是几个女生组成的,她们对于情感的渲染和拿捏又非常到位。所以很多同学都同意她们的安排,认为这是自己应该为这位丧母之痛的同学做的「善事」。

不仅仅不能提「妈妈」这个词,她们还罗列了诸多规矩,但由于我并不是「丧务委员会」的成员,所以我并不知道她们把自己自我感动到了怎样的程度。总之,我们必须把当事人当成是一个正在经历悲剧故事的人——而且还是内心脆弱到、会因为另一个同学提起自己的妈妈、而哭着跑出教室、自己一个人在学校操场角落默默流泪、嘴里呼喊着妈妈快回来的悲剧故事主角。

说着说着,「丧务委员会」的同学倒是自己感动得哭起来。


结果等到第二天,当事人跟「没事」一样来上学,「丧务委员会」便开始了她们的圣母演出。倒是我这种人完全不遵守规矩,也当成没事一样,跟当事人继续保持着正常的同学关系。

她当然能看出那些刻意想要避免和她说起任何「可能刺激到她的话题」的同学,只是她也不能说什么——这是个悖论,他们越是处处规避「禁忌」,就说明他们把这个悲剧故事里的细枝末节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比如一部完全规避了所有辱华成分的漫威电影,是不是就反而证明它辱华了?)

下课的时候,当事人扶着栏杆看着楼下操场发呆,大概是想透口气。这时,「丧务委员会」非常紧张,说得赶快把当事人从栏杆边上「救」下来,因为这个场景会让她想起自己妈妈跳楼的模样,她会不会在当下想不通也做同样的事。我看着那几个忧心忡忡、越说越像真事儿的「丧务委员」,从鼻腔里挤出了一句骂人的脏话:「日你妈你们有你妈的毛病吗?」

因为这句骂人的话,我也被举报到了老师那里。当然,老师听完我的辩解之后,她并没有责备我,而是叫停了「丧务委员会」的工作。自此,再也没有人把那个遭遇了丧母之痛的当事人再当成「悲剧故事的主角」了。至少我不是刻意再规避,而是礼貌性地会避讳一些话题,除非是当事人自愿交流的。


我们并不能说「丧务委员会」所做的对别人好,是一种自我标榜,但是他们确实能从这种「对别人好」的游戏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自我感动的高潮。他们或许是真的在关心别人,但这种关心极具入侵性,为了让这种「入侵性」更加地合理,便给当事人安上了「第二人称悲剧故事」——

我觉得你很可怜、我觉得你应该被保护、我觉得你的人生失去了我就没有人再这样地关心你了,所以我对你做的都是为了你好、我不会伤害你——所以,你不能伤害我。

「所以,你不能伤害我」,使得这种「我对你好」的游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我对你好,时时刻刻在操纵着全局,想让你服从我的「善意」,是因为我不想你有任何可以伤害我的可能。因为我对你做的都是好的,我把责任都提前规避清楚。如果再出问题,那你就不能再以存在瑕疵的方式来怪罪我。

举个你身边一定会有的例子。你可以试着搜寻一下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善意」,对谁都可以表现出关心的姿态。但是当他们确实因为一件事做得不够好,或是做错时,人们指出了他们的「错误」,他们会瞬间变成一个受害人的身份,沉默不语,就好像全世界辜负了他一样。

变成「受害人」身份,把自己放回到了「类第一人称的悲剧故事」角色之中,等于给自己套上了一个绝对防御的外壳——我都已经道歉,你还要我怎样啊!


当你意识到对方陷入到了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只要他们拥有足够多的道德绑架资本,就自然会让你把自己对号入座进「施害人」的角色,当你不得不以更低身份跟他们再交流时,他们便会用「第三人称的悲剧故事」作为引子,用来证明自己之所以会对别人好的原因,是因为他看懂了「第二人称的悲剧故事」。

「我没事,我只是想要为大家着想。我看见他因为经历这些也很难受,而且他给我说其实你也觉得很难受,所以我也很担心你。」

解读一下:

  • 我是为了大家好,大家没有觉得我错我就没错;
  • 他也正在经历这样的难受,所以你也应该在这样的悲剧之中;
  • 是他给我说你很难受的,所以并不是我理解错误;
  • 我关心你,就算关心错了也是在关心你,我有什么错;

自此,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出现啦!

事实上「类第一人称悲剧故事」、「第二人称悲剧故事」和「第三人称悲剧故事」是集于一种人的「才能」。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