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到了与告别句式


△ 338|时候到了与告别句式

这个烂故事应该出现在很多杂志上过,被作为一种「让人深思」和「留下遗憾」的范本。反正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很久以前的《故事会》上,后来还见过有人说他是从《读者文摘》上看到的,也有另一些包含人生百态狗屁倒灶的故事汇总之中。

这个故事一言以蔽之:一个从来不对妻子说「我爱你」的丈夫,在一次出门前破天荒地对妻子说了一句「我爱你」,结果那是最后一句「我爱你」,因为丈夫在当天就出车祸身亡了。

虽然关于「我爱你」没有诅咒之意,但如果这句「我爱你」不是在这样的剧情之下说出来,又或者是会触发更加戏剧性的故事走向,它本身就不应该被记录为文学作品,更不会用这种反差和揪心的方式让读者重新理解这句「我爱你」里中更可悲的情感。


在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有一个非常主观、但表现得极其客观、又极富玄学、且无法测绘的哲学用语——「时候到了」。

比如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有一天突发奇想写一份遗书,那这份遗书对他而言就是「时候到了」;也比如刚才故事里的那句「我爱你」,从一个从来不可表达对妻子的感情之人口中说出时,似乎就预示着某种戏剧性的发生;再比如不要这么沉重的,一个女人突然更改了自己社交网络头像,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她其实已经下定好了要离开一段关系的决心……

这个时候,「时候到了」成了一种非常玄学之存在,一个绝症病人写下遗书跟他的死亡并没有必然联系,但又被另一个「向死而生」的哲学牵动着——因为「时候到了」的终结必定是「死亡」。而这种死亡又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也有人际关系上的,甚至是一个人心灰意冷的过程。

所以当把这两个奇怪的哲学联系起来时,你再来理解一句非常离谱的话时,就能理解其中的奥秘了:如何降低离婚率?答案是不结婚。


我以前写过话剧剧本,毕竟不是个先锋作家,所以还是没办法脱离话剧本身的「公式」,这些公式作为观众其实也很好理解——

你是否在观看小说、话剧、电影时,也可以通过角色的台词、行为、甚至是一些音乐或是场景的切换等等,来提前预判「故事要结束了」。你阅读、观影越多,这种「能力」就会越强,你就越是知道剧情发展到了「时候到了」的节点,而推断出一个角色的暂时退场或是永久退场。

当这个角色正式进入退场剧情时,你也能细心地发现他是真正意义上地从剧情中退场,还是他被留了后手,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再次出现干预剧情。直到他再次出现,你又可以反推当时立场是的种种细节,以证明自己的判断——这些「能力」就是剧情公式,剧情不能让一个角色平白无故地离场,也不会让他无中生有地登场,而让观众意识到一种「时候到了」,是一个角色最顺其自然离场,但又可以留下秘密的方式。

一个反派突然开始大篇幅的演讲,交代他之所以产生仇恨和成为反派的原因——那就意味着他要离场了,通俗点来说就是「反派死于话多」;而一个英雄进入到被背叛的崩溃之中,他开始沉沦毁灭,直到最后一束光被遮挡之前,他因为一个最不起眼的小事——比如怀表里的一张爱人的照片、或是女儿藏在日记里的还没有送给自己的生日贺卡——他会就此抹掉最后一滴眼泪,然后正式回归到他英雄的身份。

你可以说这些是「套路」,我认为这是一种「公式」,但同时也是一种介于哲学和玄学之间的那句「时候到了」。因为它们的最终目的,是将全部剧情堆到一个最高的高潮,然后就此反转或是被扼杀在爆发的那一刻,留下无尽的绝响。


一个丈夫对妻子临行前说了句「我爱你」,这或许是再平常不过的剧情,如果他还是在后来的剧情离场,那这句「我爱你」并不会成为值得回溯的证据,因为他说的每一句「我爱你」都可能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句。但是如果我们预设一个条件,这个丈夫从认识这个女人之后,没有说一个任何一句「我爱你」,那这句告白就成了「时候到了」的绝唱,让人在读到这句反差的时候,就意识到「他要出事了」。

当人们都意识到「他要出事了」,后面就会顺理成章地推进他的剧情:

他或许就此离场,成为故事里的一个遗憾;也有可能他接着一场计划好的车祸,就此被当作死于事故,然后开始了一段隐姓埋名的新人生;或是他被卷入了一场更大的阴谋,而他其实才是整个事故的主谋……观众在回溯原本的剧情时,会从那句简单的「我爱你」之中,读出完全不同的,甚至是涵盖了整个剧情始末的内容,而这些是不可能由创作者、演员、甚至是旁白弹幕所告诉你的。


我把这样的内容称之为「告别句式」,会有一些「时候到了」的成分,但它并不全是「诅咒」。

我有一个好友,他每次出差飞机起飞前,都会给妻子发几条消息,而最终都是以「我爱你」作为结尾。他妻子其实非常「害怕」这件事,因为她每次都会对那句「我爱你」加上更多的感情色彩。因为他说完这句我爱你之后会在飞机上「消失」一段时间,这会让她有种奇怪的焦虑——他们彼此都知道那句「我爱你」可能包含更多的意义,但他们谁都不愿意说出那个结果——因为那或许就是一句「告别句式」,也就是这个男人对女人说的最后一句「我爱你」。

关于「告别句式」可以表达出的「我爱你」其实还有更多场景,请移步至《震惊!标点符号竟然贬值了!》

当然,「告别句式」在现实世界也有时、或者说常有失效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绝症病人在写下遗书之后就会立马告别人世,也不是每一句「我爱你」都会牵扯出一个悲伤的结局。但是在复盘的回溯环节,人们才会把这些「告别句式」给揪出来,而集合为「时候到了」。

而当所有人都盯着这些「时候到了」的剧情时,而一些人便产生了自我折磨的「因噎废食」。

比如一个老人得知很多比自己先过世的老人,会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想起自己的过去,跟家里人也总是说着很久以前的事——这个老人就会产生恐惧和「迷信」,绝口不跟人提他的过去,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大脑为自己回想起过往。在这种与自己的较劲之中,往往这个老人也会更快地进入崩溃。


这个时候,就要说一个很多人「反对」的定理,因为觉得它本身是不具有现实价值的——但我觉得这就是它的乐趣所在。

「无限猴子定理」指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意地按键,当按键的时间达到无穷时,则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内容。

很多人否定这个定理是因为他们从现实角度考虑,首先他们找不到一只可以永远敲击键盘的猴子;也不可能使得按键的时间达到无穷状态。所以这个理论本身就是个「笑话」——但是我们回溯一下这个定律的原型,它本身就出自一本极具现实讽刺主义色彩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当格列佛游历到一个以知识作为王国基础的国度时,这里的教授竟然要求学生操作着机械手臂自动产生一些随机句式,以此来建立所有学科知识的列表。

也就是说,按照无限猴子定力,任何一种「悲剧」的发生都有可能,虽然概率极低,但一定不是零。一句「我爱你」作为「告别句式」时可以牵出任何意义上的剧情,有好有坏有不幸有万幸。但善于捕捉「不完美」的人,将自己的列表都用于收集那些因为「我爱你」牵扯出的悲剧故事,才会有了如今的小说、戏剧公式。


因为这样的场景很有可能发生啊!

一个丈夫对妻子说了一句平白无故的「我爱你」之后,竟然去偷情别的女人。

一些被「猴子敲击在目录里的」读者看到这里会觉得:呵,这叫什么剧情,我丈夫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结果你加上了一个前提,这个丈夫从来不对妻子说一句「我爱你」,但是今天破天荒地说了句,然后竟然去偷情了别的女人。

读者又会骂道:你他妈诅咒我是吧?!

呵,你别着急对号入座啊!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