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童话毒物
最近不知道为何开始流行一种新的「爱国流量密码」,其内容都是一致的——一个人拿着手机随便进一个书店或是超市,只要看见有儿童读物的地方,都会一页一页地点评这本儿童读物存在的「问题」。
首先那本书本身就是精心挑选的,放在一个本不属于它的位置,在视频里为了让人觉得那是随机挑选的一本书,所以它被放在了并不属于它的显眼位置。其次,那本书一般来说都会是「童话书」,因为它里面存在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之所以说它是新的「爱国流量密码」,是因为这些拍摄者都是以「毒教材」的视角来批判视频里被解读的童话书——童话书里的插图是日本服饰、故事里的主角名字是外国名字、故事的背景是以基督教为主……实在找不到「瑕疵」的,就会评价故事太过幼稚,根本没有教育意义。
明显是这套逻辑经过了抖音用户的「市场考核」,所以以这种内容为主题的拍摄内容开始越来越多,都打着「爱国」的旗号赚取流量。当然了,扯上爱国元素的,在抖音本身就会有自带的热度,无论它是一本正经的自我高潮,还是一种非常低端的低级红高级黑。
事实上,童话书「不爱国」本身也很好理解,因为童话这个题材本身最让人熟知的「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本身就是外国作品,至于日本画风甚至是日本名人为主角的故事(例如桃太郎),本身也是因为中国过去有段时间对日本童话文化汉化的流行(同一时期还有日语歌转译成中文歌)。
如果按照这群人的爱国高潮,那就应该出一本以中国童话为题的作品。但关键是,流传在中国坊间的童话太多,而且又被植入了太多「三俗」的内容,便于内容的传播和(可以让文盲)理解。很可惜中国并没有「格林兄弟」这样的角色,去充当收集童话故事的人,所以中国的童话故事本身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另一方面,因为坊间故事要作为流传的故事,拥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恐吓小孩子听话、或是仅仅只是起到了「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色情」的功能,那故事本身也会因为目的性被曲解和重编,以至于它不再「适合」被记录下来——因为没有人会真的潜下心去追溯每一个坊间传闻的源头。
当然,坊间的故事也有被搜集成册的,比如《笑林广记》,虽然通篇的屎尿屁确实很有坊间的文化趣味,但是要怎么给小朋友解释「美少年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储存成年男人的阳气精华」呢?要说有「毒」,《笑林广记》完全不是给小朋友看的读物,更像是床头情趣笑话集锦。(有空大家可以去看看,早期的成人笑话精选集)
其实要反推「中国没有童话」这个命题本身也不难,自古以来妇幼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中国的男权社会毕竟持续运作了这么久,想让它真的重新调整妇女与儿童在社会的地位,本身也需要一个时间。而在男权社会,「童话」自然就没有了「市场」可言,再具有教育意义、想象力、甚至是治愈能力的童话,最终在「市场份额」上都干不过四书五经。
西方的童话看似是「睡前故事」,但本身也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一环,将成年人世界的故事和最开始建立价值观的「对与错」都变成了童话故事,便于小孩子去理解社会秩序。当然,我也坚持一个观点——事实上《格林童话》是一本成年人的童话。
比如我至今都不理解《蓝胡子》到底有什么事要告诉「小孩子」的,一个长相怪异的蓝胡子贵族娶了好几任妻子,他后来又娶了一个女人。有一次蓝胡子要出远门,把城堡的钥匙交给新婚妻子,并警告他钥匙可以打开城堡所有的房间,但唯独不允许打开地下室最里面的一扇门。但是新婚妻子还是没有忍住,偷偷打开了这扇门,发现里面都是蓝胡子前几任消失的妻子,她们的尸体被吊在昏暗的地下室……你说说这个故事要告诉小朋友什么道理?
再回到童话本身,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童话的根源其实都是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其实至今也是个谜——它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人类对最初的恐惧产生了某种具象认知?所以你会发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其实有很多故事是汇集了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的坊间版本。中国也有神话,但「神话」这个概念除了被道教吸收以外,它在儒家文化里是「怪力乱神」本身不允许被提及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没让你「信神、拜鬼、搞封建」。很可惜,从中国神话里本身可以演变出很多浪漫主义的文学内容,甚至还有超现实主义的思考,但最终它们被限制在「志怪文学」的领域,还被扣上了「玩物丧志」的高帽子。
理解了儒家文化的「基本准则」,再来讨论中国该不该保留神话故事,以及神话故事进化而来的对幼童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不存在童话故事集锦」的根本原因。童话故事本身是一种「包容性」的汇总故事,它没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至少不会出现《西游记》里重佛贬道的「目的性」,宗教色彩的加入,会让文学作品拥有一种被伪装的「包容性」。一旦有人提出了与教义违背的「故事」就会露馅儿,因为他们一定会遭到挞伐,甚至是当作异教徒送上火刑架。
有趣的事,在最早被毁成集锦的《格林童话》里,故事里居然还出现了「善良女巫」这样的角色,这本身和猎巫行动是相违背的——因为故事的收集本身就是包容的,甚至有很多关于女巫的故事,是在猎巫行动以前就全在的。而故事集锦本身没有被猎巫行动的「目的性」所左右。
童话故事的「毒」,事实上就是想象力阀门是否有人去打开的「恶」。儒学对思想的规范,一旦用在儿童的思维上,起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拒绝过度想象,所以更不应该受到「童话」故事的毒害,让他们拥有了多余的想象力。
我大概就是被「毒害」的那一代,在本应该学习四书五经的年纪,我竟然在全是屎尿屁的《笑林广记》,所以我到最后也是一个无法脱离低级趣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