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2|真正的人生奥数应用题
一般来说,奥数应用题都很难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能应用到现实生活的,好像也不便于当作题目给呈现出来。比如小明的妈妈去菜市场买猪肉,每斤猪肉12元,妈妈分别要了4斤和3斤猪肉,特别强调分开装,王叔叔一共给了100元,问需要找补多少钱?
但凡有点实际作用的应用题,是那些关于打折的,一件9折、两件8折、三件8折还可以用券之类的。这些需要人工计算的东西,如今都已经被购物网站的算法给负责了。所以并不需要人们动脑子来计算到底怎样用券才是最划算的,人们只需要不停去凑满一笔有一笔的可以使用优惠券的满额就行。
我最喜欢的应用题,是关于余数的。「余数」这个概念首先就是一种不完美的存在,颇有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乐趣。老王一周休息2天,老陈一周休息1天,一个月有多少天老陈在上班但是老王在放假?算星期几的应用题,用一个数字除以质数7本身很难「刚刚好」,它总让人觉得有些可惜,但余数却正是星期几的答案。在不涉及金钱的除法应用题里,但凡出现除不尽的情况,就意味着答案或许错了,总不可能鸡鸭同笼的时候,一个笼子里的鸭子是25.4只,或是公交车上还剩下0.7个人。
我小时候还存在奥数班这个说法,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去上的「聪明学生上的聪明课」,当时还需要数学老师进行「推荐」,告诉家长可以去报班学习,因为奥数考试的资格是学校辅助发放的,并不是一般学生能自行报上名的。我被推进过一届奥数班,大概是太没有天赋了,后面数学老师也不待见我了。第一年被推荐去参加奥数班的时候,第一堂课就因为和同桌上课讲话被臭骂一顿。
我至今都还记得讲话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在吐槽,小明把珠子按照一定的颜色规律排序,然后他自言自语地问,如果这些玻璃珠子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序下去,第500颗的时候会是什么颜色?然后同桌问我: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排下去就行了啊?我回答他:可能穷还要假装自己有很多玻璃珠,只有前面的20颗珠子,然后后面根本就没有500颗。然后我们两个就此发现彼此对奥数应用题拥有的「天赋」不是解题,或是举一反三地知道这道题要用的是这样的解题思路,而我们的「天赋」在于竟然可以对应用题题目逐字逐句地吐槽——有点后悔那个时候没聪明地留下那位异校同学的联系方式,说不定我现在和他都可以组成漫才组合了。
我被老师点名站起来接受教育时,我非常老实地承认我们在吐槽什么,结果老师破口大骂,认为我「态度不好」,而且预判我的奥数根本不可能学好,从而预判我的人生也会一塌糊涂根本没有前途(因为是课外补习班,老师根本不认识我,所以我也根本不怕被请家长)。
后来我还是出于对奥数的尊重,参加了一次考试。做个考试题把自己都整笑了,青蛙为什么每天要跳1米退回0.8米,它做它的井底之蛙不好吗;游泳池非要一根管子进水另一根管子放水,是奥数的世界把水排干属于违法了什么法律;当然还有一些是自己能力造成的「好笑」,比如算了好一阵的应用最,题干里的公交车折腾上下人已经十几个车站了,结果车上的人还剩下12.5个人,妈的那半个人在哪里,老王留在一起买猪肉的小明妈妈肚子里的吗?
显然,我不适合奥数,所以第二年数学老师便不再推荐我——「我觉得你挺聪明的,结果你的聪明都用在小聪明上面了。」还好没有再推荐我,第二年的题我更觉得无法理解:小明和哥哥的岁数差3倍,哥哥100岁的时候,小明多少岁?——答:小明哥哥的坟头草比弟弟小明高约30厘米;老王每天挖50米隧道,每周休息2天,老陈每天挖35米隧道,每周休息1天。两人从东西两个对向方向挖隧道,50天后,他们挖通了隧道,问隧道有多长?——答:老陈和老王并没有相遇,隧道是按照两条结算的。
很可惜,奥数应用题我只经历到小学阶段,后面题目还会如何离谱由于我的能力问题,没办法一瞥究竟。但是,如果我作为出题人,我认为奥数题还应该按照现实生活和人生经历做出完全不同的应用题场景构建。
比如,高中时期的小明,同时和四个女同学谈恋爱,一个女朋友喜欢早上和小明短信谈情,另一个女朋友希望小明中午给她写一封情书,写情书的速度是15分钟300字,而短信聊天的时间大概是5分钟10条,在早上7点30分起床到8点30分上课的时间内,小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晚上吃饭时,第三个女朋友喜欢和小明一起吃饭,但第四个女朋友喜欢小明吃完饭后跟她一起散步,在同一个食堂,小明要同时和四个女友吃饭,应该如何安排他们在食堂的位置和吃饭的时间?
再比如,老陈要出差挖隧道,出门前和老婆没有同房,第6周双休时才有时间回家时和老婆同房。之后第36周,老陈的老婆生下了二儿子小明,问:这个孩子是老陈的吗?
你看,现实应用题就有了乐趣,再回头去看看刚才的应用题条件。老王比老陈多休息一天,休息那天去干嘛了?当然是跟着小明妈妈买猪肉了,因为小明最喜欢吃猪肉了。
等会,还不明白吗?两个人挖的隧道都各自捅到底了!
为了更严谨,我可没有在「小明和哥哥的岁数差3倍」的题目里说那是小明的「亲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