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蠢、焉坏、同理心
如果有一个坐标系参考,标题的这三样东西一定会存在某种线性函数,即越蠢的人就越容易变坏,而越坏的人,也就越容易产生同理心。
这个标题原本有一个背景故事,是因为昨晚有一个微信好友急急忙忙地找我咨询「法律问题」。他说自己在拆包裹时,发现包裹的衣服被损坏了,问能不能找商家退货。大概是见我半天没有回复他,所以他继续补充道:是因为自己用刀拆包裹的时候,不小心划破了里面的衣服,这样应该可以退货吧,如果要退货应该用怎样的说辞更好。我还是没回,因为我确实找不到「确切」的建议,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套入到这个现实事件之中,如果是我拆包裹的时候用刀划破了里面的衣服——但是,我为什么会用刀去拆被包裹在快递袋里的衣服呢?
又过了会,他又继续道:我给卖家说打开包裹时就是破的,这个卖家真的好不容易啊,为他点赞。见他进入到「总结」阶段,所以我回了一句:你看,都不需要我出烂主意,说明人家商家见得多了。他又继续回道:像我这样的人肯定有很多吧,卖个东西真不容易啊。
「哎,我也不想啊。」
「请大发慈悲原谅我。」
后面我就懒得再回了,他达成了他的小心愿,我也看完了一场有趣的独角戏。
我也对自己的「人设」进行了一次反省,好像我从法学毕业后,「接手」最多的案子,都是这些狗屁倒灶的破事——而且是把法律当成规避自己责任和钻漏洞的破事。比如自己停车时不小心把对方的车剐蹭到,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指认是对方的责任,因为对方停车的时候轮胎压线了;或者是,自己吃完了一份外卖之后,才意识到这份外卖并不是按照订单制作的,问能不能找商家退款或是让他们重新送一份原本的订单;或者是,AppleCare+要到期了,能不能将手机故意摔坏说自己骑车时手机不小心从口袋掉落出去,然后去苹果店更换一台全新的手机,问我能不能帮忙看看AppleCare+服务协议里可以钻的漏洞……
如果可以,我应该重新申请个社交账号,取名「贪小便宜助手」,但关键是我不能收费。或许能收集到更多狗屁倒灶的「人性真实」。但这些案例、认真咨询我的人、以及他们秉持的一种「我不能吃亏」的人生信条,本身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这只是一种生存指南罢。
前几天,有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在小红书发布了一个「攻略」,他在日本东池袋公园,下午六点领取一份流浪汉救助餐,然后评论「加油,留学生们」。在这条消息之下,是各种认为他「不要脸,这点小便宜都要贪」的评论留言。当然,因为仅仅是单凭这些信息,我们是不可能完全了解事件本身的——或许,真的是一个走投无路的留学生,只能靠日本政府发放的流浪汉救助餐暂时果腹——那他为什么还可以掏出手机,发布一个小红书呢?虽然这里面有诸多自相矛盾的情形,但看评论一边倒的「无耻定论」,又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在柜内薅羊毛成为习惯的人,在国外也秉持着「出门没捡就算丢」的人生信条呢?
我上学那会,晚自习回家时,都会遇到一个照着手电筒散步的老人。一开始,我以为他或许是看不清路,所以会照着手电筒散步。但每次都遇到,也觉得他的行为有些「诡异」,他并不是把光束照在自己前方的路上,而是拿着手电筒到处照、晃来晃去地像是在寻找什么,有时候遇到我这样走夜路路过的人,他还会举起手电筒对着路人,确定是不是来人了——所以这里又有一个有趣的自相矛盾,如果他真的是看不清路,需要照路人的脸才能确定是不是来人了,那他为什么走路的时候手电筒要乱晃,这样岂不是更花眼了吗?
还好出殡是在早上,但凡晚上出殡,一路上撒的都是天地银行的货币,他肯定一路捡一路骂吧。
我见过他跟人吵架,吵架的原因大概是他发现路边有些纸箱好像没人要,于是便打算回家取固定的绳子把这些纸箱打包带走。结果等他回来后,发现有人已经开始在收拾这些纸箱。他气急败坏呵斥对方,说这些纸箱是自己的。结果没想到对方才是这些纸箱的使用者,这是个搬家公司,把货物处理之后准备回来处理这些大号箱子。显然,搬家公司本身得回收这些纸箱。老人不依,说这些纸箱是自己先看到的,而且扔在街边就是公共的,这些纸箱就是他的。吵了半天,搬家公司也拗不过他,就说给他一两个纸箱打发走算了。结果没想到这个老人朝着纸箱解开裤子就开始撒尿——「你拿走啊,你要就拿走啊。」他嚷嚷着,见没人再拦着他,便掏出自己准备好的绳子开始打包所有的纸箱。
坏和愚蠢都说了,他其实也很有同理心,我见过他喂流浪狗,端着自己在家做好的剩饭,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喂周围的流浪狗。所以有很多时候,他在夜间拿着手电筒「巡逻」时,也会有几只狗远远地跟着他,像是在保护他一样。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坐标轴」,蠢、坏和同理心共同组成一个三维的坐标轴,一个人在这个轴里运作时,必然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线性函数,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非蠢即坏」或是「又蠢又坏」,蠢的人不一定坏?但他们蠢起来会用一些伤害别人利益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那这本身也是一种「坏」;坏的人不一定蠢?但凡他们聪明一点,能懂得通变,他们也不至于会做些蠢事以达成他们坏的目的。
为什么蠢坏的人反而更高的同理心?
举个例子,我们假设这里有一个可怜的小孩子,女性、单亲家庭的女儿、未成年、喜欢音乐热爱自然,但不幸她罹患了一种无法被救治的绝症。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通过医疗手段降低她人生最后时刻的痛苦。但问题在于,这项缓解痛苦的医疗资源非常稀缺,她可以参与资源的排位,但她非常靠后。不过我们仍可以动用资源,将一个已经拥有资格,马上就会按照排序获得这项缓解痛苦的医疗资源的孩子从名单上被撤换下来,换成这个小女孩。你如果是这项医疗资源的管理者,你会不会做出这个决定?
结果,在这项测试里,会选择动用资源,调整顺序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如果他们拯救了这个小女孩,就意味着有另一个同样受苦的小孩子会失去他被拯救的资格。而那个有顺序的名单,是一种相对公平的规则,人们不应该为了拯救一个人而破坏规则,甚至是剥夺别人的权利。
当然了,放在简体中文的网络环境里,如果我们追加一个前提,排序第一的,是一个富家子弟,男性、父亲是财阀母亲是一个生了6个孩子的生育工具。那这个时候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决定更换这个救治的顺序。
把名单视为规则,并尊重顺序的——这是一种道德感,而道德感与同理心彼此对立,道德感补充了同理心针对某一个个体必然产生的局限性。道德感越高,同理心就会越弱,对个体产生的同理心就会越放回到他所处的现实环境进行重新计算和考虑;反之,道德感越弱,同理心就会越强,这种同理心会针对一个个体产生井底之蛙式的局限性,特别是当「条件」越多,他们就越能通过同理心得出计算结果,拿刚才那个例子来说:女性对男性、贫穷对富有、弱势对强势。对比越强烈,就越能激发一个人的同理心,然后再伪装成所谓的「道德感」。
这个是我们一直在犯的一个错误,认为简体中文的那些道德警察——今天不允许这个明星出轨,明天不允许那个男性侮辱女性——事实上并不是道德感在驱使,而是一种伪装成了道德的同理心。
好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回推「为什么又蠢又坏的人,会有更高的同理心」的原因了——因为他们的同理心越高,道德感就会越低,就不会以道德作为内驱去约束他们对外的行为。我们一直误以为,同理心越强的人,越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从而不会做出越界道德的行为——恰恰相反,同理心越强的人,他们越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利益分配」,他们会共情弱者事实上也是在共情自己的弱小和卑微。所以才会更加义正词严地,给自己找到争取利益时撒泼耍横无耻下流的借口——这便是所谓「双标」的诞生原因——因为我是弱者,你们都应该让着我。
在低道德的行为约束下,他们必然会做出又蠢又坏的事情,同时还会去共情那些又蠢又坏的人。你同情那些又蠢又坏的大白,结果他们就是掌握了权力一定要至于你死地的制裁者——然后还要继续同情他们的不容易啊。
「你为什么会用刀割快递袋的快递,这不是常识吗?」
「他又没有在上面贴警告标识,消费者怎么知道不能用刀的,他应该考虑到这点,所以这就是商家本身的问题啊。」
「啊对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