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我投票


△ 277|请为我投票

在豆瓣注销以前,我虽然做了备份,但忘记在草稿箱里有一篇一直无法发出去的影评。前后加起来它被删过3次,最后1次想要修改后发布时,它已经死活发不出去了,要么就是锁定在那里很久。时至今日,我才想起来,那篇文章实际上已经在那里保存了将近4年,原本是给《请为我投票》这个纪录片写的一段影评。原文不能发布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涉及了政治、民主、政党、女权、同性恋这些敏感话题。

没有听过这个纪录片也没关系,因为《请为我投票》在2007年问世之后,就被中国确定为「禁片」,因为它的内容过于先锋,讨论的话题也是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还允许讨论和构想的事情。如果说那个时候是「禁片」,我反倒觉得到了发展到如今的中国,它不如说是一部具有超现实意义的「教育片」。

简单说一下纪录片的内容,这部纪录片是武汉电视台制作人陈为军执导的一部纪录片,纪录武汉市一个小学班级民主选举「班长」的过程。这部纪录片是全球联播纪录片系列《为什么要民主?》成员纪录片。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07年,纪录的是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里进行的一次「民主选举」,选举的是班级的班长。围绕着这个班长的席位,三位候选人,分别隐喻了三种政治派别在竞选过程中用尽手段、策略,为自己拉取选票。整个纪录片没有旁白,只在运镜过程中记录三个小孩——三个家庭——乃至三个派别在争取选票的过程中,用尽手段的模样。纵使纪录片中的手段非常肮脏、卑鄙、下流,当然现实的民主选举还要比他丑陋,但因为是以小孩子的视角切入,人们没办法产生过分的厌恶,但这种恶心的情绪就只能被恐惧和绝望所填补——对我而言,我认为这是这部纪录片想要传递的最明确的一种情绪感染。

我还是建议大家去搜索这部五十几分钟的影片观看一下,并且建议大家看原版,而不是经过后人分析加上旁白的剪辑版。我不认为有旁白会增加人们对这部纪录片的理解——反而,被他人已经框定的结论限制,人们会对这部纪录片少了更多的发散。私以为,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说的是民主制度,还有家庭教育、女性平权、甚至可能会对「中国到底该不该有民主」而产生独立思考。

没办法发送出去的那篇影评我已经找不回来了,我记得那个时候用的是另一部中国电影的标题作为影评的中心思想——《篱笆、女人和狗》。

「篱笆」,指的是在这个三年级一班的班级里发生的民主票选,实际上看得出三个党魁之外,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班级里三个派系的分离,三个派系之间有非常暧昧的「篱笆墙」。但是它并不牢固,会因为收买民众、贿赂民众的方式给篱笆墙开出一个个窟窿,好让里面的民众可以在篱笆之间来回更换身份;

「女人」,指的是其中一个党魁,她出身于一个单亲妈妈家庭的女孩,因为家庭教育的关系,这个党魁是一个非常敏感脆弱的女性视角,她在竞选班长时并没有其他两个党魁的「手段经验」,她一直接受着幕僚——也就是自己母亲的教育,以实际的能力作为支撑来竞选班长的手段。因为缺乏自信,她几次在民主选举之前动摇参与竞选的念头,她的角色,可谓是非常多中国家庭的一瞥,不仅仅是女性,还有那些在单亲家庭长大的男性,他们的不自信和「经验不足」,导致他们在社会被埋没被错误定义;

「狗」,当然指的就是党魁之下的那些「走狗」,这里并没有羞讽的贬义。我认为「走狗」是一种需要存在的职业,在纪录片里被称之为「竞选助手」,他们负责拉拢其他民众、在对方的篱笆圈里制造嫌隙以挖开洞口好让其他的民众倒戈,同样他们还需要负责竞选工作,比如通过调查民众以收集不同党魁的优缺点——记录缺点,便于之后的辩论工作;分析优点,以找到对抗和瓦解的方式。没有「走狗」这个角色,发生在这个班级的民主选举本身是不成立的,因为单靠党魁是没办法形成「原始政党」,就更不可能有后期拉人、蛊人、谄媚的剧情。(有趣的事,刚才提到的那个女性党魁,她的助手实际上也是两位女性的同学)

简单说一下所谓的民主选举分成几个步骤:

  • 才艺展示:第一次让党魁与同学之间产生联系,初步了解产生兴趣,建立起第一次刻板偏见的认知,篱笆墙就是在这时被架起的。
  • 竞选辩论:党魁与党魁之间进行一次优缺点的辩论,罗列对方的缺点,由对方进行辩驳。从而形成第一次的人员上的民主认知转变,一些人可能会被辩论中「真实的缺点」而对原本支持的党魁产生动摇。
  • 最终演讲:党魁进行一次最终演讲,陈述自己竞选班长的理由和最终拉票。

当然了,这个仅仅是我们所认为「最合理」的党魁民众选举的过程,只不过在纪录片里,浓墨重彩的并不是这些流程 ,而是在流程以外党魁之间使用的手段。

  • 在才艺展示环节,设计中伤竞争党魁的桥段,在党魁表演结束后起哄嘘声,让竞争对手下不了台;
  • 竞争对手信心崩溃后,设计者再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以展示自己敢于担当的身份;
  • 在自己才艺展示的环节,安排「走狗」进行表演,给自己加戏;
  • 当第三个竞争对手上台时,联合最初被自己设计中伤的竞争者,以形成新的联盟对抗共同的竞争者;
  • 拉拢竞争政党民众,以权利进行诱惑,承诺自己当选后将会给对方安排其他班级委员的身份,进一步瓦解竞争党魁派系内的稳定性;
  • 动用外界力量,安排全班同学乘坐轻轨,以收买全体民众的人心;
  • 行贿民众,演讲完之后给所有人发放贺卡,进一步收买全体民众的人心。

这部纪录片的「乐趣」不是在于它的现实讽刺意义,而是它更像是一个「奇点」,从里面爆发出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关于民主的思考,刚才也提到了,人们甚至可以从里面看出家庭教育、女性平权、乌合之众等等。同时,它还有时空上的延展性,放在2007年,它向人展示的是中国社会在那个时候对民主选举的一种思考;放在美国,它又能非常精准地描绘出了所谓民主选举必然会有的「阴暗面」;前几年,在日本有一部小众的日剧《民众之敌~这世道,不是很奇怪吗!?~》,里面也能看到这部纪录片关于民主思考的暗影;放在2022年的中国,我反而觉得这部纪录片不应该是「禁片」,而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让中国人意识到我们已经不能再妄想通过民主选举找到出路了——因为现实里的人,将会比纪录片里面那些党魁、手段、民众的乌合更加的丑陋和恶心,你甚至会庆幸「还好没有民主」。

关于《请为我投票》有太多可以延展的内容,它更像是一种化学领域的「催化剂」,不同的现实层面在套入它所示的公式时,都会发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局内人在选举的游戏里被玩得团团转;而策划者则把所有人当成猴子看得兴奋不已;而旁观者就算知道问题在哪里,也不可能叫醒那些在局内中被所谓的民主选举被当成猴耍的人,最终他们也会成为那个拍手叫绝的看猴人。

回过头,我再重看这部纪录片,它的伪善、真恶、穷凶、极丑,仿佛都能在我们的经历里找到一一对应。这是一种必然,从专制走向民主,或是当民主被过分地放大,都将必然面临的。

而关于民主,你也能想到更趋向于《美丽新世界》的场景。比如,我想到最残忍也是最讽刺的,就是在世界末日之前,人们将要登上诺亚方舟之前,来搞一场所谓的民主选举,那得多么地伪善、真恶、穷凶、极丑啊!

本来想把剧情中的一些台词呈现在文章里,但是最后放弃了。如果那样,我就成了这部纪录片不该有的「旁白」,因为这些只是我的理解。我觉得没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应该去看一次,我相信你也能将自己的现实丢进这个「催化剂」中,发现它的奇妙化学反应。

未来,我也打算把《请为我投票》做成一个专题,来拆解里面的「趣味」。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