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如何在简体中文的虚假新闻里找到原本的真相?
昨晚,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一则新闻,大致是说瑞士将以「刑法」的方式,约束人们在冬季「合法」使用天然气的新闻。
瑞士官方已经表示,为了节能,所有人的室内温度都不可以超过19度,不然将以“非法取暖罪”最高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瑞士节能新规:今冬暖气室温不得超19度,违者最高判3年》[1]
闲来无事,便去回寻了这条新闻的最初来源。很显然,如果你用Google来搜索以上新闻内容,它们均来自简体中文网络,包括不限于知乎、喉舌媒体等等。如果你用百度搜索以上新闻内容,那结果也就精彩了,几乎一边倒地用了「非法取暖罪」这样的说辞。毕竟以前做过媒体行业,这种新闻虽不能说嗅觉有比喜欢叼盘的灵敏多少,但多少也看得懂里面的门道——这不过是一篇「目的明确」的导向性新闻。
汇总了一下简体中文关于这条新闻的呈现,它们都引用了一个最初的来源,例如「观*者」「环*网报」「中*日报」等等这一类的主流喉舌媒体——那这些喉舌媒体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个新闻来源的呢?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媒体:瑞士《观点日报(Blick)》。
那么,我们继续——所谓的《观点日报(Blick)》究竟是什么「成分」呢?有趣的是,如果你有能力,再反过去用Google回搜《观点日报(Blick)》,你会发现它最近的曝光都是因为刚才提到的那个「非法取暖罪」的新闻,均是简体中文网络对消息来源的一个最初的引述来源。
那么在这之前,《观点日报(Blick)》到底是「谁」?为什么它的存在,就好像是专门为这一次的新闻「做好准备」一样。出于「新闻敏感」,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给新闻来源替换一个说辞,以规避某些可能的风险。比如很多新闻媒体常用「据可靠消息」,那么可靠消息到底来源于哪里,其实新闻人自己也没有去核实过。他们用这种二手消息传播的方式,来规避新闻来源的风险。显然《观点日报(Blick)》仅仅只是在这个新闻出现,本身就很让人怀疑它是不是被「调包过」。
下一步,找到新闻来源。搜索引擎搜索「Blick Switzerland」,显然,这个媒体是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要开始验证它的「成分」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新闻平台搜索简体中文绝对不能搜索的「敏感词」,看看它会给你反馈怎样的结果。当然,这个方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点到为止。
既然新闻媒体是真实存在的,那就可以反过去查看它发行机构、发行量以及行业评价。所以这个时候,就解决了我们上一部分遗留的问题——《观点日报(Blick)》明显是为了促成这个新闻而换脸的,而它原本在简体中文的称呼应该是《观察报(Blick)》。至于是什么原因要规避掉这个「名讳」,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下,我们是没办法下结论的。不过有趣的是,根据Wikipedia对观察报的描述是:《观察报》(德语:Blick)[2],又译《一瞥报》,是一份瑞士的德语报纸,内容涵盖时事、体育、娱乐、日常生活。《观察报》创立于1959年,是瑞士首份小报*。
*不能说得太明显的部分:小报新闻是一种类型的新闻,此类被报道的新闻大多耸人听闻,有时无法证实,甚至是假新闻。之所以称为小报新闻是因为报道小报新闻的报纸大多较小,即小报。由于小报新闻通常与不实新闻有关,所以此类媒体经常被人起诉涉嫌诽谤,而且媒体很有可能会败诉。进入21世纪10年代,小报新闻媒体更多地通过在线平台发布内容,这些平台同样通过未经证实的名流和娱乐新闻吸引眼球。
——Wikipedia|小报新闻[3]
自此,《观点日报(Blick)》成分是浓眉大眼还是贼眉鼠眼,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就来解决第二个「无良新闻人」不会帮我们解决的问题——消息的真伪。
在《观察报》网页上对这篇新闻的描述,用的德语一词是「Heiz-Sündern」,再反过来用Google搜索这个关键词。当然,为了更快地找到消息源头,你未来在对任何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加上一个前缀「Fake」或是「Factcheck」,这样出来的信息会更有针对性。
关于「Heiz-Sündern」最早的谣言,也就是让简体中文为之振奋,足以够掀起一股「资本主义人民被残酷无情的资本主义政府任意鱼肉」的意识形态高潮,是一则关于「你可以通过举报邻居使用暖气超过19℃获得奖励」的网络图片:

这个新闻是一个表象的引申,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一个假新闻变得更真实,而不得不采取用另一个假新闻来进行佐证的方式。当这个表象的引申新闻被定义为Fake News的时候,那么被引申和论证的新闻就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始新闻本身就是一个假新闻,是为了佐证再制造了更多的假新闻;另一种是,对原始新闻理解的重大失误、或是刻意曲解,从而制造新闻话题。
举个例子,小王因为酒驾被送进局子里蹲了10天。出来之后,小王觉得理亏丢脸,躲在家里4天不敢出门,怕被人知道他蹲了局子。但是第15天的时候,小王已经吃光了家里所有的泡面,不得不出门采购。被邻居看到,邻居小张「关心」小王,问他这段时间去哪儿。小王支支吾吾说自己出差了,刚回来。小张一听,脑子活泛起来,一口气消失了14天,而且自己还打听到小王可能沾上事儿了,出现在警察局里过。小张一算,14天,这不刚好是嫖娼被关的时间吗!于是,小张逢人就神秘兮兮地不经意地跟其他邻居聊起小王,小张觉得自己掌握了「一手消息」,变成了话题的中心。人们都围着他讨论小王嫖娼被抓14天的事情。「嫖娼」的事实当然是假的,是因为小张对小王本身被关押的10天,和他躲在家的4天做出了一个自己对新闻的「误解」,但是为了让这件事具有话题性,他又进一步进行了「曲解」,即给小王安插上一个嫖娼的事实。
「举报邻居非法取暖」被认定为谣言之后,那么原始新闻到底是什么?
根据「小报」《观察报》自己的新闻描述,里面存在一个逻辑:
- 如果冬天没有足够的燃气,联邦政府想采取强硬行动。
- 在使用燃气供暖的建筑物中,内部房间的最高温度应达到 19 度。热水只能加热到 60 度。
- 但情况变得更糟:任何违反准则的人都将面临监禁或罚款。在故意行为的情况下,最高可判处三年徒刑或罚款。即使在疏忽违反措施的情况下,也可能会被处以最高 180 元的每日罚款。
这个逻辑要完全走通,无法规避几个关键点——其一,联邦政府「想」,那他们到底是想还是不想,到底有没有执行,法案是不是已经出台?其二,当事人必须在故意情况才,才有可能触发「刑罚」和罚款,那这中间的衡量界定是什么?显然,简体中文在引述这篇小报的时候,用了他们最爱用的「以偏概全」,从结果里看到了「可能判处三年徒刑」,而反推出「非法取暖将获刑三年徒刑」。
自此,这个新闻好像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至少它确实提到了三年徒刑这件事,所以只能说简体中文有意地在「以偏概全」了这则新闻。不过,这场新闻真伪的游戏还可以继续。
我们继续,在「Heiz-Sündern」(德语:取暖罪)前面加上「Faktencheck」(德语:事实调查),显然,最终的王牌亮相了。发布这个新闻的是《swissinfo.ch》,一样的流程,我们先来看看swissinfo.ch成分是浓眉大眼还是贼眉鼠眼——瑞士资讯(SWI,Swissinfo.ch),是瑞士广播电视集团(SRG SSR)的国际服务机构。瑞士唯一中文公共服务新闻媒体,提供10种语言版本的新闻资讯——显然,这是一个官方媒体,并且它的中文是官方提供的。[5]
确认身份之后,再来确认文章内容,在《事实核查:如果你把你的家加热到 19°C 以上,你会在瑞士坐牢吗?》(Faktencheck: Kommt man in der Schweiz ins Gefängnis, wenn man die Wohnung über 19°C heizt?)
许多报纸从瑞士小报 Blick 中获取了这一信息,该报于 9 月 6 日发表了一篇文章外部链接标题为“供暖罪人面临牢狱之灾”。它说:“在紧急情况下,以下适用:减少热量。能量罪人必须颤抖。违反气体条例将被处以监禁和罚款。”
——《Faktencheck: Kommt man in der Schweiz ins Gefängnis, wenn man die Wohnung über 19°C heizt?》[6]
很显然,瑞士资讯有专门的「Factcheck」部门,他们对这条新闻做出审查并提供了对应的结论:
- 磋商中的措施:Blick 提到的天然气条例是伯尔尼在天然气短缺时提出的四阶段计划的一部分。考虑到今年冬天的地缘政治形势,不能排除这种情况。法规草案已发送至咨询机构——受影响的人必须在 9 月 22 日之前对其发表评论。
- 假新闻:举报邻居没有奖励
- 结论:瑞士当局不对供暖温度超过 19°C 的家庭处以任何罚款或监禁,因为目前既没有天然气短缺,也没有官方对供暖温度的限制。仍在讨论引入此类限制的法规提案。只有在天然气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才会生效。罚款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当局很难强制执行。监禁的可能性极小。
综上,一套新闻真伪追溯的方法论就在里面了。好像这才是今天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结文前,在百度反过去搜索了「瑞士 19℃ 假新闻」,令人欣慰的是,辟谣的新闻在简体中文零零散散有发布过,但其热度自然不如新闻刚爆出来的时候,简体中文对瑞士政府声讨的热情高涨。
最后留个彩蛋:
《观*网》最开始叼了瑞士要「关人」的新闻盘时,就咬死了这篇文章最开始提到的那个新闻内容。结果等到简体中文开始有陆续辟谣时,它便不再说话。当然,它下属有一个栏目叫「差点信了」,倒是辟谣了「举报邻居供暖超19℃,将获200瑞士法郎奖励?」不过全文仅仅是对那张图做出了辟谣。同时仍然在肯定「瑞士出台的限制室内供暖不超19度的政策是真实的」。
在这则消息之下的评论区里,一位网友这样回复道:照片是假的,罚款和坐牢是真的:瑞士政府近期出台了限制冬季能源使用的规定,包括室内供暖温度不得超过19摄氏度,热水不能超过60摄氏度,禁用各种加热设备等等。违者将面临单日最低30瑞士法郎(约合212元人民币),最高3000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12万元)的罚款。如果多次违反规定,可能会被处以最高3年的监禁。
——举报邻居供暖超19℃,将获200瑞士法郎奖励?【差点信了】[7]
- ^ 《瑞士节能新规:今冬暖气室温不得超19度,违者最高判3年》观察者 [2022-09-08]
- ^ 观察报(瑞士) 维基百科
- ^ 小报新闻 维基百科
- ^ 《Fake: Schweizer Behörden rufen nicht zum Verpetzen von Heizsündern auf》 http://www.mimikama.at [2022-9-11]
- ^ 瑞士资讯 维基百科
- ^ 《Faktencheck: Kommt man in der Schweiz ins Gefängnis, wenn man die Wohnung über 19°C heizt?》 swissinfo.ch [2022-9-13]
- ^ 《举报邻居供暖超19℃,将获200瑞士法郎奖励?【差点信了】》 观网编辑部 [202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