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1|不能放在台面上的事
这两天有一则新闻,内容是说一个小学老师,把家长给自己的「礼金」记录在案,结果不小心把这个小账本的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让一件不能放在台面上的事给公布出来。结果,这名小学老师遭到了处罚,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竟然通过了同性恋合法化,同时还承认代孕的合法化。当然了,这些事情并不能放在台面上来说,所以简体中文当然也不允许有人对其讨论。
《隐入尘烟》被全网下架,下架的原因一直很暧昧。看到这个消息,我就跟朋友开起玩笑,会说不会突然有人冒出来,写一篇又臭又长又酸又腐的文章,模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来批判《隐入尘烟》,果不其然,这篇文章如期而至。当然,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牵扯出来的那个历史事件,如今仍然还不能放在台面上说得太明白。
近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的微博被一夜清空,有人怀疑是她被封杀的原因,是常对社会议题发声,近期还质疑过「健康码」和监控技术的广泛使用现象。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不是能放到台面上说的。但可悲的是,当人们意识到劳东燕教授的微博,因为不能放在台面上的原因被清空时,他们竟然说出了「习惯了」这句话。
……
再往回推,还有越来越多的不能放在台面上的事情,都被放在以为没人看见的桌布下面。不过最近它们有点太多了,以至于桌子都被它们顶得高高。
话说回来,在中国人的普世价值观里,「拎得清」一直是一种非常晦涩暧昧、但又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关系生存技能。几乎很少有人会给你说什么情况下你不应该把什么事情放在台面上说,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关于能不能放在台面的规矩。
收礼金的时候拿出一个小本本记账,这是中国人人情世故里「有借有还」的一面,至于还不还再说,但是记录下来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好还,也是为了「好看」,好看清楚哪些人送了多少礼、哪些人该送多而送得少、哪些人本觉得送得少却意外地送了很多——这些「数据分析」当然不是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数目有多少,就会有排位的差别。你看多少人会因为一个游戏的排位而情绪失控,更何况礼金这样关乎面子、里子、更多复杂的人情世故的数值。
小学老师把礼金单发在了小学家长群,难免会有人觉得这是面子和里子,也有人觉得自己被伤了面子跟里子,那些没打算给老师礼金的家长心里也会咯噔一下:什么意思,发这个的目的是让我们这些没交钱家长一个下马威吗?
放在台面上的,和不能放在台面上的,便是「拎得清」的重要课程之一,而问题就在于,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条件、计算公式、甚至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
比如,巴西通过同性恋合法这件事,不介意公布自己性向的人,把很多人不应该放在台面上讨论的话题给丢到了台面上,那些不敢讨论的人也拿他们没有半点办法。这时,另一群人去讨论这件台面上的事,觉得这些承认了自己勇敢面对自己的人是值得被褒奖的,认为他们活出了自己。而对于那些没办法把这件事放在台面上的人来讲,它又是一种惩罚和羞辱,因为现实的枷锁,他们不可能把自己放在台面上任人鱼肉。
能不能放上台面,并不是当事人自己决定,而是现实的某种「选择」,但必然也会因为放在台面或藏在桌布之下,而承受对应的结局。
劳东燕教授的微博也不过如此,她讨论的都是放不得台面的事,但又让人看清了很多应该被放在台面上让大家讨论分析的事。人们会觉得她或许才是这个狗屁倒灶的社会里,为数不多「拎得清」的人。但这也并不是聪明,当大部分人认为有些事情不必放到台面上,「拎得清」并不是好事的时候,也就是劳东燕教授被社会性抹杀的时候。
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结果没想到是真的。一个在抖音上发布自己驾驶滑翔伞视频的PO主,在他的视频下面有一个「母女自拍」头像的账号,非常认真地回复道:以后少发点这种视频,我怕孩子看了会去模仿。
可想而知,当这种「不允许别人的行为上得了台面」的人越来越多,那滑翔伞必然会被定义为「会把小孩子教坏甚至让他们去模仿而发生危险」的行为,如果这样的人基数够大,平台为了讨好大部分流量,必然会追加一个「不能放在台面」的规则,以自我阉割的方式限制这种「拎不清」的事情发生。
至于,《隐入尘烟》被全网封杀,这是中国人「拎得清」哲学里,关于「台面」里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论之一——即看不见,就代表不存在。只要封杀那些陈述了事实的声音,那事实的真相就由那些「放得了台面」上的「证据」去证明即可。
——为什么不把「上不得台面的事情」放在别处呢?因为这是规定,一开始由专人在地上用胶带贴出了一个方框,要求大家把上不得台面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以下的方框里,以防被外界所看到。所以它们足够多,不能水平铺开就只能垂直重叠,现在桌面老高了,那些想要放到桌面上去说的事,也没人看得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