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换算系统


△ 265|人命换算系统

一场车祸,致使27人死亡,因为死亡原因是交通事故,所以他们的死亡,在自圆其说的游戏规则里就变得「不重要」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是把因为车祸死亡的27人,在都算成是新冠疫情以来非偶合死亡的情况下,需要412万人的基础数据。它是怎么被算出来的呢?

1、这次贵州疫情的毒株明确是奥密克戎毒株,与今年春天的上海一致,我们不妨以上海的数据作为参考。

2、上海累计感染约61万人次,死亡病例588人,于是死亡率约万分之9.6。

3、588个死亡病例里,平均年龄是82岁,而且都有基础疾病。

4、管老师在此完全可以论证,上海这588个死亡病例,几乎都是偶合死亡,也就是说,这些人中绝大部分不感染新冠也得死。这个非常好理解,因为本身一个人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那么他别说五年生存率,能活过三个月的生存率都没有多高,上海这波疫情持续两个月,这些人随时偶合死亡一点都不奇怪。

5、那么我们看,这588人有多少,是年轻、没有基础性疾病的呢?找了半天,参考上医的一篇论文《Estimation of disease burden and clinical severity of COVID-19 caused by Omicron BA.2 in Shanghai, February-June 2022》,588人中的60岁以下人员4人。

6、也就是说,61万的感染,能让4人非偶合死亡,死亡率仅有百万分之6.6%。

7、那么今天这27人,可以说都是非偶合死亡的,为了造成27人的非偶合死亡,需要感染多少人呢?经计算,需要感染412万人,也就是贵州总常住人口的10.7%。

——节选至《贵州大巴侧翻,相当于多少人感染新冠?》|管球师

当然,这样的「人命换算」是一种近乎荒诞主义的手法,我相信能看懂其中玄妙的,其实也都能「清醒」地看到造成这场「交通事故」背后的根本原因。

不过很可惜,大部分的人都宁愿把自己蒙在鼓里,也不肯面对真实。甚至这套有趣的「人命换算系统」其实早就深刻在了大部分中国人心里。

不久之前看过一篇分析中美校园凶杀案的文章,内容以「美国的校园惨案几乎都是枪支造成」,从而立意「中国的校园非常安全」。有人在文章下质问文章作者,用枪击案作为标准,中国的校园样本为0,这根本没有比较的意义。结果这群人提出质疑的人,被文章作者一顿臭骂,骂的内容大家应该也都能猜到:你这个崇洋媚外的狗汉奸。

说实话,我其实挺想研究中外校园霸凌致死数据——但我相信,我是没办法在「保证自身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拿到中国校园的霸凌致死数据的,就算有,我们还得考虑关键时候的监控视频是不是会「刚好」坏掉。

显然,就算按照校园霸凌致死这个样本来进行研究,我相信中国还是可以赢麻的,因为能够找到的样本已经是被「优化」过的,所以这项研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社会意义。更何况,这个通过研究中美校园枪击案,得出「中国校园更安全,但无视实际的校园霸凌致死」的结论,更不具有社会意义——倒是挺符合现实主义讽刺主义文学的风格。

2020年,中国大陆道路死亡的人数约61703人,将27人的样本丢入其中,微乎其微;如果把这27个,换算到中国大陆5226的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里(注意,这是官方认定是因新冠病毒造成死亡的,而不包含次生死亡数据),那这27人的离世,就显得那么的举足轻重了——这或许就是现实意义上的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所以到最后,也没有人把这27人的生命,给划入到该被划入的区间之中,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数字,甚至连历史都不允许记住他们。

这就是「人命换算系统」的本质,把他们的生命丢进不同的样本和基准之中,得出的结论甚至可以截然相反。明白人都能看出这里面的问题所在,但谎话说一千遍,再让一千个人重复,那这个谎话必定会变成真话,以至于人们都学会了这样的人命换算。

我在学生时代,因为还算有点文笔,所以有幸做过会议书记员,去参加学校教职工员工的内部会议。那场会议一开始都是废话,直到最后一个议题,使我眼前一亮。校方领导在总结截至本学期以前5年的校园「死亡」数据,我所在的学校共发生了3起学生死亡的事件,2起自杀,1起意外事故。这个数值到底算不算是「严重」,我其实并不清楚,我如实地记录下这个数值,听着校领导继续讲话。

他继续解释道,这3起事故,都及时报案,并且得到了警方的裁定,跟学校的管理本身没有责任,但还是让这三个失去孩子的家庭跟学校发生了纠纷。所以未来一个学年,学校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干预,防范和杜绝学生因心理造成的人身伤害问题。

当然,这个数值在我心中仍然没有「概念」。他又继续道:但是我们学校对学生人身伤亡的干预做得很到位,在我们学校周边的另一所中学,仅仅是去年就发生了4起学生人身伤亡的事件,比我校过去5年的总和还要多。

说到这里,我也猜到他的立意了:我校在管理学生人身安全方面,还是很有效果的,希望各位教职员工保持,并做到更好。

这个「人命换算」的账不得不说,做得很拙劣,但至少校领导自己把自己说得感动了,从死亡的数量对比,特别是我校用了5年的时间才死了3个,而隔壁学校仅仅用了1年就超过了我们5年的成就,从这一点来说,很显然,那3个因何而死的同学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们代表的「数值」,在这样的对比和「换算」之中,已经完全失去了它们本身代表的赋值。

再后来,别的学校谁因为什么原因死了,我校知道得清清楚楚,都可以引以为戒;而我校那3个死去的同学,至今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及他们是谁。

多年以后,我们会忘记那27个人,但是他们还徘徊在那段漆黑的路段,成为地缚灵的他们,会不停询问路过这里每一个被教化了正确集体记忆的我们——疫情结束了吗,我们能回去了吗……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