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三要素


△ 260|时间的三要素

时间单位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会因为人的感知不同而出现漫长或短暂。上一个五百日写作的时期,我很喜欢聊起「时间」这个概念,是因为总觉得人的一辈子时间不够用,所以恨不得把事情拆分到每一分钟里。结果对自己苛刻的时间管理那几年,虽然效率提高了不少,但是同时获得的幸福感也下降明显。

时间更像是一种魔咒,善于利用和不善于利用,从单位时间里得到的回报看似不一样,但人们在这个绝对公平的规则里,得到的东西却是一样的。他们每经历过一天,寿命就会减少了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而且在这个单向的游戏规则里,他们每损失的一秒钟,就意味着它是彻底地流失。

之前有一个很无聊的「梗」,现在想想,它其实充满着某种意义上的哲理:一个人如果生气一分钟,那他就有了60秒的时间是处于生气当中。

嘿,这不废话嘛!但你有没有想过,从1分钟到60秒,他们虽然是一样的概念,但至少你还有选择,你是生气30秒还是生气60秒。这个话题说起来就有些晦涩难懂,我举一个大家都能明白的例子。

我参加过司法考试,一二卷每卷有100道选择题,共计200道题,每场考试需要3小时、180分钟、10800秒。所以很多考生很喜欢算出一个「平均值」,如果预留30分钟的检查时间,在剩下的2.5小时里,每道选择题需要在90秒、1.5分钟、0.025小时里面完成,否则时间会「不够」。

但是问题在于,题目有难度的差别,每个人考生对不同的科目又有「在行」的部分,比如我在做刑法选择题时很快,但是在民法科目时会需要多思考一会。所以在实际做题时,每道题控制在一个「安全范围」就变成了非常困难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心态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所以,在90秒一道题的规则里,人们又追加了一个「补救」的措施,就是把这道题做出一个标记,暂时把对它的关注抛开,继续在规定的「安全范围」里完成下一题。结果这时,容易出现两种非常惨的可能性,一个是因为空了一道题,而在机读卡上填错了一个位置;或是这道题到最后都没有时间将它补上——在我考试的那一场,我见过「崩溃」的考生,他应该是因为留空而填错了一道选择题,在最后10分钟里,他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便开始调整机读卡,直到他心态崩溃把机读卡用橡皮擦破,他最后崩溃地放弃了——至少后面三堂考试,他再也没有出现过。

另一种崩溃,是缓慢地渗透。当一个人空出一道题时,他很难做到「无视它」,就算在做后面的选择题,他还是总是想着那道题。所以这个「bug」会严重影响后面的「安全范围」,他甚至会纠结要不要回过头去把那道空着的题目再尝试找到答案。但是,司法题毕竟不是数学考试,并不是通过一次重新的运算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在知识点完全记不得的情况下,倒不如相信自己的「直觉」。

所以,请允许我在每道题90秒的规则里,再加上一个附加的规则,但又是一个完全找不到标准的规则——「运气」。我从小就不是个运气很好的学生,至少我的第一直觉都会因为我的「自信」和「觉得B这个选项更顺眼」而在考试的最后时刻将它改成错误答案。

在这样的「运气」之中,又会被人的主观所左右。比如会对自己做出的选项按照某种「常识」进行质疑和否定:出题老师真的会连续5道题都设定C的答案吗?所以,在每道题90秒的规则里,除了「运气」还得再追加一个规则:「客观性」。很显然,这些所谓的客观性分析,其实都是从主观的逻辑思维出发的,在越是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才会越是去猜测那些出题者会如何地设定答案。

基本上做到一半的题目时,这套规则就会完全失效,因为拖沓的时间会越来越多,除非你是一个「好学生」,知道没到选择题在考法律里的哪一个概念、罪名和法理,否则你就得完全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你「安全范围」的规则必定会逼着你选择一个「最顺眼」的答案,并且说服自己选择是对的,然后无视这种担忧继续下一题。总之,这种痛苦纠结的情绪会伴随到考试的最后一刻,这也是为什么司法考试算是全国性考试里为数不多「同时需要考验考试者能力与心态」的考试。

很可惜,无论是用知识储备、运气、还是不停跟自己心理暗示认为自己选择的那个最顺眼的答案好像在某一次的真题练习中看到过类似的,同一场司法考试对不同人而言,都是3小时、180分钟、10800秒,无论人们把每一道题规范在多少秒内,时间的规则都是一样的。它并不会因为人们把它规划得有多漂亮,每一道题所遵循的「安全范围」有多精准而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同。

看上去,那些简单的、一看就会题目可以在10秒内完成,好像为后一道题多预留了80秒,但遇到那些卡壳的题目,这80秒有得换算回去。而那些精确地卡着每一道题应该用多少秒的人,会因为他们的时间混乱而出现崩溃情绪——这又回到了文章最开始说的那个「道理」,人的情绪却让时间有了「长短快慢」的区别。

拿三年这个时间单位为例,三年的高中生涯我可不想再回顾一次,因为我根本不是块读书的料,加之运气不好、客观性分析又差,所以时间在痛苦的情绪里对我来说是种煎熬;三年的婚姻生活,至少不需要各式各样的考试,但我却更愿意每天都多懂一些奇怪的内容,好作为分享给对方的乐趣,所以对我来说又过得太快,有人觉得像是昨天发生的故事,而有的却觉得像是才刚刚进入到慢慢寒冬。

所以,硬要问我时间到底是什么,我只能撇撇嘴耸个肩找了两个完全相反的「例子」,来证明时间的概念是什么,它们自相矛盾但是又只能彼此共生,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那些痛苦难过的三年,又怎么会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三年应该如何度过。

当然,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我今天为大家提供时间概念的另一种理解——时间包含三个要素:运气、客观性和情绪。

「运气」让时间有了不确定性。一些人可以用运气少走别人几十年的漫漫长路,但一些人又因为他们的运气而不得不精雕细刻打磨自己的人生;

「客观性」让时间有了人们误以为可以做出改变的契机。沉迷在各种时间管理法则里的人,妄图用时间的「客观性」来拆分自己的时间,让它们看上去更有效率,它不是没有用,而是人们误以为它一定比那些没用时间管理之人的时间更有用;

今天的文章实际上是在昨晚写的,它被定时发布后,我并没有获得某种意义上的「轻松」,因为客观性告诉我,我今天还是得完成新一篇的每日写作用于明天的自动发布。它们只是向前位移了一天的排期而已,并不是代表我能规避掉某一天的写作计划。

一个🌰

而最终,时间受控于一个完全捉摸不定的东西——「情绪」。开心让时间变快、绝望让时间缓慢、恋恋不舍让时间白驹过隙、急功近利让时间变成水滴石穿。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