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从iPhone的「灵动岛」看懂的哲学
今天来说点「晦涩难懂」的话题,但是我尽量试着用比较「粗鄙庸俗」的方式来解释清楚。
一年一度苹果发布会落下帷幕,和每一年的「固定节目」一样,喜欢苹果的被苹果「牵着鼻子走」,不喜欢苹果的依旧无法被苹果的设计和理念所吸引,当然还有一群以诋毁苹果作为政治正确的,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剧情了。不过说实话,今年的发布会也没有什么「飞跃创新」,就连那个屏幕打孔的设计,也是苹果「挤牙膏」的结果——我也和很多人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设计一块完全没有打孔,采用屏幕下传感摄像头的设计呢?
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的哲学观念,是「道法自然」,即它的字面意思。无论是从「事物发展规律」还是从苹果的「商业逻辑」,不能一口气飞跃到全面屏本身就是一种规律和策略。如果苹果在这一次完全做出了让大部分人满意的「答卷」,那必然还是会遭到20%的人之反对,因为正态曲线就在那里摆着,始终会有这样一群人会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万事万物的运行准则——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苹果的科技研发进程。你可以试着模拟一下,如果苹果真的研发了一块全面屏的手机,难道「讨骂」的声音就会消失了?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因为总有人,会觉得手机的设计应该按照他们的认知来进行,而关于它的喜恶度,本身就按照规律在分布。
我非常喜欢的美剧《The Office》里,有一集极具讽刺意义的片段故事。故事里,一家科技公司即将发布一台「完全突破」规则和认知的「三角形手机」,并宣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时间、空间、性别,规则已经不复存在。随着无限未来的到来,一切界限都被打破。唯一留下来的,都是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爱、价值、当然还是有金字塔。史上最坚固的形状,一个能够包容所有其他形状的形状,这就是未来,因为那些已是过去……」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很多人将《The Office》定义为是「喜剧片」,我觉得它更应该被定义为「荒诞现实主义」,类似于莫比乌斯里的「小品儿」这个tag。
很显然,三角形的手机明显是「违背」常识的设计,无论是从它的携带性还是它屏幕所呈现的方式。如果它的「市场占比」不够,根本没有软件开发商会为了它去研发适配三角形屏幕的程序。如果我问你,你觉得手机应该是什么形状的——我相信你的脑子里第一个出现的就是矩形的概念,无论它是不是圆角、直角还是折叠,首先它得满足「矩形」这个空间概念——那到底是谁先定义了手机就必须是「矩形」这个概念呢?
回推溯源,呈现图像和文字的书本也是「矩形」,记载着古文明的竹简、羊皮纸、石板也都是「矩形」,而这个「矩形」的概念到底是谁给的,是神吗?还是地外文明?也有可能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因为古人类的加工水平和效率认为「矩形」是最易于生产、储存和运输的。
当然,这个时候有人会提出另一个和《The Office》里一样的观点,难道六边形和三角形就不是稳固、效率更高的载体了吗?但同样,问题也在于,人类在储存石板、文卷的时候是用蜂巢一样的平铺,还是垂直堆叠?三角形固然稳固,但是如果配上方块文字,它的利用率是否真的会比矩形更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最直观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老子的坟墓,挖出他老人家,然后命令他把《道德经》里面的「道法自然」这句话给删了,要不是因为他总结出了这个普世规律,人们早他妈用上三角形、圆形甚至是正十二胞体的手机了!
第二个有趣的设计,是苹果为打孔的「新刘海」设计了「灵动岛」(Dynamic Island)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设计了一套配合这个「无法规避」的屏幕打孔区域的UI设计,让UI本身跟黑色的模块融为一体,甚至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个黑色的「刘海」就是为了这部手机的视觉功能而存在的。
不得不说,这一点真的让我大呼惊叹——颇有些「打不赢就加入」的流氓哲学意味。那个黑色的打孔区域会因为灵动岛的UI而被忽略吗?当然不能——甚至苹果还利用了这个无法被规避的存在,加深了人们对这个模块的认知,但同样地,人们也在UI的设计当中迫使接受存在、利用、乃至于养成用户习惯——这也是我认为苹果最「流氓」的地方。
举个我的例子,一开始用MacBook的时候,command键的功能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Ctrl键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位置却完全不同。所以我一开始用macOS系统的时候,分分钟骂娘,特别是每周一要做表格数据的时候,复制粘贴的command+C/V每次都要找错位置。结果等我习惯macOS的操作习惯后,偶尔在别人的Windows系统上操作复制粘贴时,我还是得分分钟骂娘。你看,用户习惯就是这样产生的,我无法改变,就只能迫使自己去接受规则,然后认同它的存在,我像是一个入侵者的存在,在接受了macOS的规则之后,顺从了它的设定。
这便是「灵动岛」的逻辑,一旦这个功能被用户接受并使用,那用户就很难再回到「齐刘海」时期的iPhone了。
再举个例子,我最喜欢的动画《EVA》里,有一集充满了哲学意味。第十一使徒Ireul,恐怖天使。它以细菌的形态入侵了NERV的本部,因为它有极强的学习和进化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就决定通过入侵NERV的主控电脑MAGI(三贤人)的方式来毁灭NERV。它从病毒形态进化成了电子回路形态,从而以电脑病毒的形式入侵MAGI。MAGI在被入侵后,决定采取自爆的方式毁掉NERV,而在这个过程中,MAGI出现了内部悖驳,使徒继续进化和入侵对自曝决议提出否决权的人格。毁灭在即,管理MAGI电脑的技术负责人赤木律子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反向入侵MAGI的方式,向MAGI提出一个「毁灭使徒」的决议,如果使徒遵循了决议,它就会选择自我灭亡;而如果它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进化成MAGI的一部分,而不再拥有毁灭MAGI的「使徒」身份。最终,使徒进化,和MAGI融为一体——那这算不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灭亡」?
虽然用「动画片」来类比「灵动岛」,看上去很荒诞,但其内核是一样的。iPhone系列的前置摄像头和面孔识别传感器就是一种「病毒」,它在手机屏幕上尝试了各式各样形态的呈现。从一开始的边框、到「齐刘海」、再到现在的「胶囊」。他未来还可以再怎么改变,谁都说不准,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用前置摄像头拍照或人脸解锁,那它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真正的灭亡。
既然这个「病毒」还暂时无法被消灭,那人们不如加以利用它,「灵动岛」便是赤木律子博士向MAGI反向输入的那个进化指令,共生便成了它最好的存在方式——当然,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这个「病毒」感染的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感染」的人类自己,当用户习惯和接受它的存在,并因为它被反向利用而产生了依赖,那这种「病毒」必然也和人类之间形成了共生。
好像说到这里,又开始晦涩难懂了。如果你刚才把老子挖了出来,还没有来得及把他老人家埋回去,你可以问问他老人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到底要的是人无为还是人要去有为?
按照「无为」的逻辑,苹果大可仗着自己的用户基础,只管迭代产品而不考虑UI,因为人们总会用着用着就看顺眼了;但他们设计了「灵动岛」反而证明和强调了那个瑕疵的存在,那这种算不算是「有所为」?再说另一种「有所为」的情况,苹果顺应了市场的呼声,决定取消前置镜头和传感器,为了促成全面屏的诞生——这种「有所为」剥夺了用户对前置摄像头和人脸识别的依赖,我相信反而得到的骂声比他们从「刘海」小跨步进化成「胶囊」的骂声要多得多。因为他们违背了「规律」,人们在此时这个阶段的需求和科技水平仍然是需要前置摄像头和面部识别传感器的。
难道苹果就不能创新出一个划时代意义地告别前置摄像头和人脸识别的科技吗?
这件事,你就得把史蒂夫·乔布斯挖出来好好聊聊了。
当然别忘了把挖出来的老子埋回去!
如果你认为我因没有抵制苹果或和你观念不一致,请移步至《二极管使用法则》;
如果你不接受以上内容、且不打算看拓展阅读,请移步至《捧臭脚的真谛是说它香还是夸它臭》结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