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共生关系


△ 251|逻辑共生关系

这两天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还来不及将他们挨个呈现在每日写作当作。所以我妄图找到一个可以涵盖这些故事的一个「共同准则」,找来找去,还真就从先秦时期的《道德经》里面找到了依据。

先说这件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事。

第一件事,在上海疫情封城(或称全域静态管理)期间,因为并未在生产许可证所示生产车间为周围封控居民提供餐食并获利的巴黎贝甜,因为非法经营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处罚,在没收非法所得的基础上,还「酌情」进行了处罚。这个处罚决定让经历过四、五月魔幻现实主义的上海市民感到不满,他们纷纷通过购买巴黎贝甜食品的方式来「抗议」市政府对其做出的处罚。当然了,巴黎贝甜的处罚倒是完成了,但疫情期间市民被分发到的物资的那些山寨产品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的调查结果。

第二件事,前几天四川再一次遭遇地震,不过这一次地震刚好碰上了疫情封城(或称原则居家管理)。因为地震采取紧急避险的居民,不是被封在小区楼里,要不就是刚到了楼下就被勒令要求回家继续隔离,否则疫情防控的成果会被打回原形。有人在网上问律师,如果发生地震需要紧急避险的,而因疫情封控造成紧急避险不及的,应该如何认定责任。律师回答:这个问题太不常见了,应该讨论火灾情况下的紧急避险。网友回答:不,这刚刚就真的发生了。

第三件事,一位朋友向我抱怨。他的继父被查出绝症,但一开始医生告诉他存在肝硬化的前兆,他都不相信医生所言,所以家里人并不敢告诉他这个事实。而知道这个事实的亲眷们,已经开始在谋划「分遗产」的事了。朋友的母亲毕竟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继父原本的大女儿是一个非常强硬的人,她并不打算这个「外族人」能拿到家里的一分财产。所以整个家庭都被卷入到了无解的家族游戏当中,朋友问我,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我说出答案的时候,也觉得这是一个无解的困局,因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的继父立遗嘱,但他们根本不可能让他得知自己罹患绝症。结果照顾继父的事情,落到了朋友的头上,而那些不用照顾继父的人获得了无尽的争吵和纷争时间。

第四件事,一位博友给我发来一个V2EX的帖子。帖子的内容大致是一个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向三天后才会入职的年轻人索要「毕业时间」的基本资料,好完成入职资料里仅剩的缺失内容。但在他索要资料之后,年轻人可能觉得对方的语气「不尊重」,所以拒绝提供资料,并拒绝了三天之后入职这个事业单位的决定。于是这个PO主把这件事发在了V2EX上面,并取标题《现在年轻人这么刚的么?》,可想而知,这个帖子下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觉得PO本身有问题的说话难听情商太低,也有觉得年轻意气用事,我倒觉得说不定这个年轻人早就有了后路,只不过找到了可以推脱工作的「正当借口」。

四件毫无相干的事,但里面却有一些有趣的相同内核。

这四件事里,都有一个「强者」和一个「弱者」。上海市政府处罚巴黎贝甜,而巴黎贝甜在疫情封城(或称全域静态管理)期间服务了被封控起来的市民,这里面的强弱对比显而易见;执行疫情封城(或称原则居家管理)政令的工作人员和不被允许在地震危机情况下紧急避险的居民,显然也是两个完全的强弱对比;「将死之人」亦可适用「死者为大」的逻辑,所以他是弱者,而争夺遗产的双方,都认为对方是彼此规则之中的那个「强者」,而唯一的「弱者」却决定照顾继父的最后人生;事业单位内的「小组长」表现出了「命令」的语气,自然就获得了「强者」身份标签,而年轻人,特别是拥有可以颠覆职场传统陋习的年轻人,他们当然是「弱者」,他们的声音当然应该被人听到和赞同。

这里又要用到贯穿在五百日写作计划里的一个时常出现的规则——中国人向来喜欢分析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如何分辨出对与错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个人对对错的标准都有不同——有人觉得男友在地铁上看了别的女性屁股一眼就是出轨,但有的男人肉体出轨了还可以用「我精神上是爱着你」来修正感情忠诚关系的基本准则。关于上面那四件事本身,也很难分出对与错,因为它一开始并没有实际的标准。

上海市政府处罚巴黎贝甜是合法的吗?当然是,未按照经营许可所在地生产加工食品的,本就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所以他的处罚是合法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不允许市民出小区,是因为按照网格管理,一个片区的疫情封控责任被划分到了最底层的那个工作人员头上,所以他们只能用「最不会出乱子」的方法来维系自己的工作和规避责任;大女儿要自己亲生父亲的遗产和再婚的顺位继承人要自己丈夫的遗产,这本身也没有任何的对与错;至于那个「小组长」要新晋员工非敏感信息资料的行为,可能是他太长时间处于这种官本位的环境当中,难免会有了「国企语气」,但本身他索要资料辅助新晋员工完成入职资料填写的行为也没有对与错。

如果一切都按照上面的思考角度,那这四件事就完全分不出对与错,就没办法让人在这些事情当中找到自己的「站队」。所以人们就找到了一个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对错划分标准」——强弱对比。

所以你看,当上面四件事有了强弱对比之后,人们就很容易找到其中的对与错,并同时完成了自己的站队和抱团。那如果我们把「强弱对比」的这个规则拿掉,这四件事好像又跟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因为它们可以以任何形式发生,只不过是看铁拳是否已经砸到自己头上的区别罢了。

但是换一个角度,如果没有上海市政府对巴黎贝甜的处罚,有多少人还会感谢巴黎贝甜,甚至有可能还会有人站出来正义凛然地指控它,开始怀疑它是不是在疫情期间发的是「灾难财」?如果地震来临时,市民获得了紧急避险的能力,但其他封控小区的人跑出来,导致整个街区成为了高风险区,那些原本岁月静好的人还会原谅这些紧急避险的居民吗?如果没有了关于遗产的纷争,这些人就真的会去给那个男人尽孝吗?如果这个人并不是国企的工作人员,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板,原本和对方谈好的招聘事宜结果在最后被人反馈,那人们会不会去责怪那个没有契约精神的年轻人?

先秦时期的老子早他妈看透了这一切,所以他才在《道德经》里把它写了出来,看破但不说破,说破也不会点破,就算点破了一群人还在里面找彼此的对与错。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道德经》第十八章-节选

对,就这么简单。因为这四件事里的每个人和每一个因为他们某个行为造成的结局,都在这句话的奥妙之中了。当大道被废毁,人们觉得规则是不近人情的时候,才会显露出他们的人情味;当人们学聪明了,才会有利用聪明进行洗脑和诈骗的事情出现,甚至把聪明人当傻子一样对待;至于孝道,本身也只有在家族矛盾发生的时候,才会真正地显露出来,那些把老人照顾到最后一刻的人,按照中国式的剧本来说,他们往往也是得不到应有之善终的人。

这些关系一定会出现,因为他们就是彼此共生在一个逻辑规则之中的一体两面,如果其中一个灭亡了,另一个也会随即消失。「强弱对比」也一样,如果它一旦消失了,那人们心中的那个「对与错」也会随即消失,自此,那些乌合之众的抱团也会土崩瓦解。

另外,在《道德经》的第十八章里,其实还有半句话,但我觉得这句话可能要被抹杀掉了吧。

「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