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8|归因游戏
特地去看了看,上一轮500日写作是不是莫名其妙有过这样的「游戏」系列,除了那个以意识流作为写作风格,创作自己内心世界因500日写作进展过程中发生微妙变化的《猎人游戏》,就不再有以此为题的内容。所以可以宣布「游戏」系列,是新一轮500日写作里的一个穿插其中的「莫名其妙」开始的模块。
之前写过很「游戏」,秉承的是「越是正儿八经的标题就越是说些不正经的观点」,今天的《归因游戏》也一样。归因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之一,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推论出行为原因、因果关系。这是我很爱做的事情,从一个人的行为推断出他的内心世界,或是模仿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去描绘一些很表面肤浅的行为——总之,归因游戏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话说一半的游戏,我看到了现象说出人们都不会相信的本质,又或者大家都知道本质是什么,我偏偏说些毫无相关的表象。
我不知道你学生时代有没有过「错题集」。我也会为错题准备一个所谓的错题集本子,一开始我也会老老实实把每天犯错的题目都写到上面。不过一般来说都坚持不了一周,一方面是自己成绩又不是很好,难免错题比较「多」,整理起来太麻烦;另一个方面我也没办法说服自己错题归因到底能带来什么乐趣。为此,我也被各科的科任老师骂过,说我态度不好,自甘堕落把自己放任到了班上前十名的队伍以外,错题集的作用,就是让我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错误容易出在哪里,这样才能避免丢分。我又当即反问过老师:你出过的题目还会再原封不动地出一次吗?也是因为这个反问,我被认为「态度不好」。
当然了,错题集的「归因游戏」不是在于从错题里学会举一反三,就好像这一次把错题恭恭敬敬地誊抄到了本子上,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就不会再做错一样。而错题集的「归因游戏」在于它的「共识性和特殊性」上——好学生个个都有一个互相内卷式制作的错题集,所以他们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共识,即只要懂得如何用好错题集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我是一个完全不懂错题集意义何处的学生,因为无法和他们形成统一的共识,所以我也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坏学生」。
同样,还发生过另一件「归因游戏」。我其实一开始并不喜欢地理,但由于更不喜欢理科和英语课,所以我一般都会用这两节课来「研究」我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以及我能不能救一救自己一塌糊涂的地理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地理的乐趣,并且从中找到了「规律」,通过记忆关键词和图形记忆的方法记住了全世界的河流、湖泊、山脉,然后结合季风、洋流的模型图,把整个世界的气候系统、农牧经济、人文景观等等结合到一起记忆,以至于我的地理成绩一下子飙升得了全班第一,之后还得到了地理老师的表扬,并在课堂上称赞我是一个非常有总结能力和归纳学习能力的同学。当然了,我的那套学习地理的方法,并不是大家公认的「错题集模式」,在「归因游戏」里,我还是输给了「共识性和特殊性」,因为大家的共识度太低,整个班上除了我在用这种办法,其他的好学生都没有使用这个方法,所以通过归因分析,我的方法只不过是「投机取巧」而已。
好了,我们现在甩开这些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不管它的正确与否,没有归因的作用难道这群好学生就会认为我跟他们一样了吗?难道他们会因为地理老师的表扬而发自真心地向我学习了吗?人们在这时候找到一个理论依据,来断然一件事情的根本始末本身就是件很无趣的事情——就跟那本错题集一样,誊抄上去的错题,明明就不会再一次出现在考试之中,但人们宣称它的作用是让人们从错误的规律中寻找到可以避免错误的方法——但是他们在成年之后,在同一个男人或女人的坑里面一摔就是两次以上,还要从坑里面爬出来,拍拍自己身上的人渣排泄物,哭腔着喊着「我还是爱你」。
结果也没见得人们有一本关于恋爱、婚姻和不伦的错题集,该错的还是得错,不该错的他们甚至要制造出可以犯错的机会去犯下那个不该犯的错。我见过很多认认真真为别人的感情进行「归因」的情感专家,他们动用了各种理论学科,就为了从一个已经发生的感情悲剧里,找到「错误」所在,但往往这样的感情咨询也都不会有作用,因为那个该去犯错的人还是会去犯错。就好比是命中一劫,就算算命的大师给他说了他这一年近不得女色玩不得别人的感情,还从大师这里请走了符咒灵丹。命中一劫该来还是得来,就看他遭遇的大小而已——小的话,可能是看毛片的时候太激动从椅子上摔下来折损了命根;大的话,还是得去找个女人应自己的桃花劫,比如搞大了某个女人的肚子,结果对方还是个有夫之妇,跟老公离婚了非要跟上他,结果生下来的孩子还不是自己当时搞出来的意外怀孕。
写到这里,聪明的人应该会发现我偷换了概念,我把错题集的那些试卷最后一道只能得到第一小题分数的超高难度数学题,和感情生活做了一个类比。数学题至少会有各式各样的方法论,只要熟知了这些方法论,就可以从中找到这些题目一个巧妙的规律;但是感情生活各种复杂,人性各不相同,在其中要经历的故事也不会重复——但是你发现没有,人们更喜欢给那些复杂的数学题做「错题集」,还是对自己和别人的感情生活去做各式各样的「错题分析」?
结尾的时候说个题外话,我很喜欢伯纳德·韦纳的归因理论,因为他是第一个把「运气」这个概念也纳入了归因之中的学者,他认为人们很多行为背后,也会取决于他当时的运气成分。这个完全不确定甚至没办法被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东西,却成了现代人用作归因自己最重要的指标:我遇到渣男,只能说我运气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