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1|书中恶人有恶果,世间善人无善终
那天在讲曹阿瞒的时候,其实就留了这个题目的引子。
中国人讲故事,向来讲究「善恶终有报」的基本准则,否则结局卡在一个善没善终恶无恶报的结局,多少让人觉得心梗。放到现在,说不定还会被一些浑身正能量见不得电梯里有避孕套广告的家长所举报,说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结局会教坏自己的孩子。比如这两天有一个很离谱的传闻,说本身是给小孩子观看的《小黄人》新作,或许会因为片中结局「不符合善恶终有报」的原则,在中国环球影城的特供版里,可能增加了更长的剧情,让这部以「神偷」作为故事主角的动画片,能有一个合格合理合法合规合乎国情的结局。虽然这个说法我觉得很离谱,更像是在整段子,但如果真是这样,好像也没有什么惊讶的。
换一个角度,如果是当事人遇到了某种善恶有分的结局,它有可能反过去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比如现实里的一个人,最终死于非命或是死于一切人们可以定义为「恶报」的方式,虽然人们会表示出可惜,但更多他们会反过去评价这个人的定义——他或许并不是一个所谓的好人,他就算平时做了再多的好事,结果却遭到了这样的不公,说不定他背地里做尽坏事。最不济,若人们还有点良心,不会对一个人的生死评头论足,却只能道一声「善人无善终」的悲凉和心酸。还有一些,则是那些人们公认的恶人,结果到最后都没有遇到天降正义的结局,甚至过得比那些时刻想让他遭受恶报的人还过得悠哉,这个时候「恶有恶报」的普世价值又失效,颇有些信仰崩塌的感觉——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太多恶人没有受到恶报,太多善人没有得到善终,人们才会迫切这个「基本准则」能成为一种明文法典,至少需要在他们当成是教育模板的内容之中,成为一种准则。所以反倒是,书中的恶人均有恶果,而世间的善人有无善终,他们也假装看不见了。
你想想,就连《金瓶梅》这样的所谓禁书中,也遵循着「书中恶人有恶果」的准则。
书中的七个女人,有七种不同、但又富含教育色彩的结局。正房太太吴月娘是一个标准的「好人」,她不争不夺利,就算是西门庆有六房和一个有染的丫鬟,吴月娘也没有做出过害人夺宠的剧情——所以她是「善人」,自然也得到了「善终」,回娘家之后寿终正寝。但这似乎不是中国人「喜欢」的善人有善终的结局,明明她是个好人,为何只是这般粗茶淡饭的结局?那是因为你得学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逻辑推论。
二房太太李娇儿,本身是妓女出身,爱财如命,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极不合群,对西门庆的感情也不过如此。西门庆死后,她更是裹挟财产逃走,不愿意耗在这个不是春楼胜似春楼的大宅门之中。最终是嫁给了另一个富商做妾。虽然比起正房,李娇儿出身贫贱,而且还有偷鸡摸狗的事情,但为何她能改嫁富商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那是因为你还得继续往下看,从别人的「不幸」之中对比出她的「幸运」。
三房太太孟玉楼,这个角色设定就有趣很多,如果按照龙与地下城的阵营坐标分配,正房太太是「中立善良」李娇儿是「混沌善良」,那孟玉楼则是「守序善良」。她算是整个故事里为数不多的「绝对好人」,先是为亡夫守寡,被西门庆迎娶回府后,也不争不抢。后来西门庆死后也跟着大房太太守寡,直到被知县的公子看上,才获得了一个「善人有善终」的结局。她这个角色,就注定她必须得到这样的「Happy Ending」,否则故事里的「善恶有报」就不具有教育意义——当然这本书真的是用来教育人的吗?
四房太太孙雪娥,她在这六房一丫鬟的剧情之中身份还不如李娇儿,或者说她自始至终都做的是一个「下人」的角色。她的角色乐趣在于,她「对抗」了潘金莲和春梅这对「绝对恶人」,因为她与「恶人」相对,所以自然获得了「善人」的身份。但她又不是绝对的「善人」——潘金莲离间西门庆与孙雪娥在前,但在西门庆死后孙雪娥挑唆赶走潘金莲的在后。孙雪娥在大房太太身边嚼耳根的时候,揭发了与陈经济有奸情的潘金莲和春梅,她算是出了一口气,但又背负了「恶人」的称号。最后她被卖到了周守备府,反倒又成了春梅的下仆,他们的恩怨到最后都是没有断过的,最后她被卖为娼妇,被逼自缢而亡。这不算是什么好结局,但至少她对自己的死还有得选——而且她也该死,因为她在书中做了那个「小人」的角色。
五房太太潘金莲就不用多说了,她当然算是最有代表的「恶人有恶果」。她先是谋害亲夫,改嫁西门庆。过门之后仍不安分守己,先后还跟下人、女婿有染。总之她算是把坏事做绝的那种角色,所以她自然不会有好下场。比如与女婿陈经济的通奸被揭发后,被吴月娘赶出了西门府。随后被武松开膛破肚、斩首掏心横尸街头,这一切都算得上是她的报应,话虽如此说,但觉得她「可惜」的也大有人在。
六房太太李瓶儿,跟潘金莲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虽然不是那种淫妇剧情,但她毕竟代表了另一种虽不淫但不忠诚的角色。她本是梁中书的妾,后改嫁了花子虚。花子虚是西门庆的结拜兄弟,两人常常出入酒池肉林,西门庆初见花子虚的妻子李瓶儿之后便产生了情愫,花子虚英年早逝后,西门庆准备迎娶李瓶儿,但突遇政变,西门庆无暇李瓶儿,李瓶儿则耐不住寂寞招婿了蒋竹山,蒋竹山满足不了李瓶儿被赶出了家门,最后李瓶儿带着亡夫的家当还是成功改嫁西门庆。她虽然不是什么「善人」,但她是全文里唯一得到过西门庆真爱的女人,也是西门庆最爱的女人。李瓶儿虽不忠但不至于恶,但是她也必须得死,因为前面已经有三个善始善终的「善人」了,而且她又是西门庆这个「恶人」所喜欢的角色,按照中国式逻辑,李瓶儿自然也是「恶人」。李瓶儿生下了西门庆的儿子官哥儿,潘金莲嫉妒怀恨,便设计吓死了官哥儿,孩子死后李瓶儿也郁郁而终。
「金瓶梅」还有个「梅」,丫鬟春梅从一开始并不是个「该死」的角色,她是潘金莲的丫鬟,与西门庆通奸的同时,又被潘金莲要挟着跟陈经济通奸。因为有潘金莲这个「绝对恶人」存在,她又跟潘金莲同为主仆,按照中国式逻辑,因为潘是「绝对恶人」,跟她相似的春梅也一定是「恶人」。主仆二人与陈经济有染的是东窗事发后,潘金莲被赶出了家,春梅则被留了口饭吃,卖给了周守备做了妾室。当然,她又不算是「大善」,在善恶的平衡之中,她又是必须要「死」才能遵循善恶有报的准则。改嫁之后,春梅暴露了自己的淫荡,先后跟不同人有染,最后因为得到肺痨,死在了姘头的怀里——这种「恶果」里好像又有点「人情味」。
所以你看,有了善恶对比之后,读者的心里自然也有了「该死」和「不该死」的结论,因为他们希望「善恶终有报」的规则,能带来积极向上的正确引导——在书中看到了恶人有恶果的结局,转过头去诅咒现实中那些自认为的恶人必须没善终,感叹一番善人没善终,又要多想一步:他可能也是该死该死。
妻子看了《金瓶梅》,连声叫骂,狗日的贱女人该死该死!
丈夫看了《金瓶梅》,也连声叫骂,狗日的西门庆该死该死!
妻子:你怎么只骂西门庆啊,书里的那些女人呢?
丈夫:哎!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