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1|坐地起价
家里的电闸坏了,而且坏得很是时候——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一刻都不能耽搁,成为当下最紧急的急需解决。赶紧去楼下的五金店买一个空气开关,结果却被对方坐地起价要了原本商品价值两倍的费用。当下我也并没有讨价还价,径直去扫码付款。倒是我的果断让五金店的老板有点诧异,他的脸上明显流露出了失落的情绪——大概是在想,明明还可以溢价更多。
我也懒得为这个价格扯半天,毕竟赶紧让家里通电才是最必要的事情,所有的溢价我都当成是对这个紧急情况的补充——比如,我如果通过网购一个同款,但是价格更低的空气开关,我确实在当下享受到了优惠,也能避免被这个五金店老板任意宰割——但这个东西邮寄到我手上毕竟还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而那些溢价的部分,就算是对这种邮寄时间差的等价交换。
当然,能在短时间内把这件事情「想清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懒得在这么热的天气里折腾,所以宁愿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点——大概就是因为最近天气太热,很多家的空气开关因为超负荷运作而跳闸,所以因为天气和市场需求坐地起价本身也是理解的——这是一个商人应该做的事情,并不会因为买家是一个如何有道德感的人,而用道德感去限制和约束商人的行为。当我把「别人欠我」的想法从大脑里拿走后,自然也不会把自己当成任人鱼肉的猪。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人出来纠结,但是高价购买的空气开关是不是一种「损失」?那就得看你怎么理解这个溢价费用里的成分——正如我所说的,如果我网购一个更低价的同款商品,我虽然花了更少的钱,但它需要邮寄的时间,而这个过程是没办法通过人为做出改变的。
所以,那些溢价部分,不过是对这种等待时间的等价交换罢了。至少这个交易完成之后,我和这个五金店的老板之间不存在欠与不欠的关系。
正好,在昨晚也看到一个人关于「别人不欠自己」的感悟。
人心智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搞清楚一点,即“别人不欠自己的”。
这两天我看到这么件事,有位老师,是植物方面的专家,平时做一些科普节目,给大家介绍各种罕见水果,本来挺好的一事,看了能长见识,有机会说不定还能买来尝尝,但就这么人畜无害远离意识形态的内容,也招人攻击了,理由是这老师在介绍水果时会说出其拉丁名,有人听不懂,就开骂了,说这么做让其恶心什么的。
我就气笑了,首先人家老师说拉丁名很有必要,因为一些水果本就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名,这是在努力减少误会,是认真负责的表现。
第二,看不懂别人的知识节目是你自己的问题,别人在无偿付出时没有任何义务照顾你的文化水平,一个在智识上稍有自尊的人,如果发现自己看不懂规范严谨的知识内容,首先应该感到的是愧疚,应该对自己的孤陋寡闻脸红,怎么还好意思指着热心分享知识的人骂呢?我就发现社会上有这么一群人,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在心态上却还像是个“被哺育者”,在他们眼里,别人天然就有让自己满意的义务,而且不为什么,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满足,那就撒泼耍赖,追究别人根本不存在的责任,以我观察,这类人的共性就是心智水平低下,难以思考抽象问题,人际交往没有边界感,仿佛把一个幼儿的大脑塞进了一个成人的颅腔里,他们的行为逻辑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你欠他的”。当下社会上的诸多麻烦,恰恰就来自对这帮家伙非分要求的回应,他们觉得这节目不适合自己的孩子看,电视台就不能播,他们觉得那书里的观点自己不喜欢,平台就不能推荐,每次看到这种蠢事,我都会想起史航老师那句话:“不让傻X们听说,是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生存之道。”这话虽然睿智,但是也悲凉,在一个谁也不欠谁的成人社会中,那些美好的事物本应堂堂正正地存在着。
——河森堡
我见过太多人,无论什么事面对什么人作何选择,都优先以「自己吃亏了」作为结论,更多时候我觉得这群人同样信奉着「出门没捡就算丢」的逻辑,任何事情都需要划分出亏与不亏的区别。所以他们在考虑某件事情优先以「不让自己吃亏」或者「让对方吃亏」就是自己胜利的角度来思考,就跟那个空气开关一样,如果他们听到了这个价格,一定会咬死往最低的价格压制,在自己不能想到任何优惠的时候,他们转而向另一个目标努力——即不允许对方享受到一点优势。
这样的人越多,那个空气开关的价格就会无限虚高,因为当这群人需要购买空气开关的时候,一定是第一时间以「他占了我的便宜」作为出发点,从而开始疯狂压价。就算压到了一个五金店老板还会因此赚钱的价格,他们也必须表现出自己被「占了便宜」的不乐意和不高兴,让这群觉得全世界都亏欠自己的人觉得自己成功了。
当然,这些溢价的商品还是会有我这样的「冤大头」去买,而那些溢价的收益,大概也是用来补充五金店老板被这群人消耗掉的时间、精力、口舌和耐心。
不允许自己被亏欠的人越多,溢价就会越高,因为他们必须要把这群傻逼非要折腾的亏与赚提前算好,难得遇到一个冤大头,大概也是「该赚」的。
所以我现在还能想起老板在虚报了一个高价之后,我径直付款时的惊讶表情,然后瞬间转为失落——大概是觉得还应该再报高一个价格——或者,他意识到,他不应该把我看成是那些「总觉得他欠了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