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社交与无效社交


△ 219|有效社交与无效社交

以前认识一位朋友,他会为情侣关系安排「话题」。简单来说,就是每周周一会公布本周周末会探讨的话题,然后两个人便可以利用接下来一周的事情收集资料、准备内容、或是去了解一个新的领域、或是学着理解一个新的概念,等到周末在家的时候,两个人则对这个话题交换看法和观点——所谓给两个人的恋爱关系里找到共同话题,也以此来促进两个人的关系。

我对这种方法未置可否,毕竟这像是一针强心剂,至少还能为两个没有话题的人以任务的方式找到一点共同话题。至于他们每一次聊得如何,我也并不了解。提出这个方法的人,觉得自己找到了维系感情的方法,还能站在上帝视角去证明自己让对方学到了更多;遵循这个方法的人,想想这些话题也并不吃亏,反正也是一种任务罢了,他只需要配合对方的表演,对对方提出高深的话题表示崇拜,对对方了解的程度表示佩服就行。

其实不难理解。既然是预设的「话题」,那本身就有一种对「预设结果」的期待。比如对方到底有没有对这个「话题」上心,明明有一周的时间,但对方并没有对两个人的谈话内容做出充分准备,是不是也可以换算成「对方对两个人的感情也不太上心」。再者,提出「话题」的人,本身也只是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以内找到一个熟悉的话题罢了——特别是如果提出问题的当事人,是一个不服输,任何事情都需要争论个对与错的,他就更不可能从自己未知的领域去挑选话题,以免自己「输」了比赛。

就算他提出了「不了解的领域」,那又将面对下一个考验——就是两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到底能有多大的分歧?甚至一些分析可能指向的是两个人三观的不合,甚至还会出现无法调和的原则性矛盾。所以怎么提「话题」也是一门学问,就算当事人已经知道彼此之间的三观不可能聊到一起,还妄图想要找到「共同话题」,让彼此的感情看上去还拥有默契。

那这样的社交到底算不算是「有效社交」?还是说,这只是一个对感情主控的控制狂的裕兴节目?

26、7岁那会,突然在自己的日程里设定了「有效社交」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次社交带来的反馈是否是正向的。

负向的社交消耗我的精力,努力地向特定的对象表现极大的克制和充分地表演,这一切会让我感到厌恶,往往这样一场社交下来我会需要花上三四天的时间独处冷却。正向社交则相反,它接受的信息和交换的思想可能是负向社交的几十倍,但它会在结束之后让我继续保持兴奋和愉悦,最直接的就是体现在灵感上面。

我从小就是一个聆听者,当然大部分时候,这种「聆听者」的身份并不是我乐意充当的,而是周遭有太多需要我去配合的「倾诉者」。他们不需要场合、不懂得识相、也不在乎别人的边界感,用侵略的方式展示他们需要成为关注中心的积极,或是在任何与之交集的空间出现,并夺走话语权。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说不」的权利,被迫聆听那些没有意义的炫耀,配合那些不允许撕破脸的表演,忍受争论与诡辩的聒噪。直到我告诉自己,把社交拆成「有效」与「无效」,不要对每一场社交都「负责」,所以便有了我的表演——在不消耗精力的情况下,把自己表演得非常捧场,啊对对对你说得没错天呐你好棒我怎么没想到啊。更甚,我现在就连说话都懒得说了,连听都是装出来的模样,当装的过程,便是我可以想象至宇宙的时间——毕竟在有效的社交里,我们也可以从内子宫聊到外太空。

「有效社交」的有趣在于,它是没办法程式化的,你可以充当一个「输出者」,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对方并不会因为想法的不同而与你发生对抗;当然你也可以充当一个「聆听者」,对方作为一个内容的输出方时,你并不需要配合表演,而是从对方的输出之中在自己的脑海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能说得上话,和能吃到一起一样重要,就像很多夫妻形同陌路,是因为从一开始他们都只是在配合彼此的自尊心表演,到最后对彼此的话语权都不再尊重,他们彼此深知对方的那些强盗逻辑,半罐水响叮当地自满。

当有一天,你再也无法从他因为一个感兴趣话题而兴奋的眼里看到那束光,那你也再不能折射进他的心底。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