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6|该不该通过查看对方手机的方式来评判忠诚度
政治没啥好聊的,不过是一场「选秀节目」,今天来聊聊感情。正好身边发生了这样的案例,就伪装成故事说一说——当然,也说不定我写的故事是编撰出来的,但又找了一个真实的由头。
案例本身,还是围绕着「该不该通过查看对方手机的方式来评判忠诚度」。我其实在《疑点管理系统 II》里面提到过这件事,就算到了现在,还有类似于「爱的坐标」这样用来确定对方手机定位的APP存在。不过如今我看到这一类的广告,都改变了一个说辞,是对小孩子的保护,确定自己的小孩此刻在什么方位等等。有趣的是,这一类定位手机的诈骗APP,从一开始强调的是爱的忠诚,面对的人群是恋爱男女,过了几年之后,还是同样的APP,但是广告变成了对小孩的「监控」——是否说明,能被这些APP打中痛点的人,从恋爱也已经进入到了婚姻的殿堂,此刻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小孩,结果还是需要通过监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感情、亲情的掌控。
再过不久,这个APP的广告逻辑大概会变成,人们对自己年迈的可能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母的「定位」。可谓是从恋爱到人到中年,都可以被这个APP涵盖需求——如果可以,他们还应该设计一个死后的定位,比如这个当事人死在了什么地方,要人们通过怎样的方式找到他们的尸体。
在要不要查看对方手机,搜寻到可能的秘密这件事情的内核里,有一个看似逻辑错误,但似乎又是当下双方为此唯一可以争吵的点——「我不看你的手机,你难道就不出轨了吗?」或者是「我如果看了你的手机,你难道就不出轨了吗?」显然,这两件事之间并没有前后因果关系,但这也就是当下两个人唯一能找到的争吵理由。因为出轨的事实已经发生了,偷看对方手机的事实也已经发生了,而这两者看上去都是「错误」的,所以得分出这两件事谁错得更离谱,或是错误的前因后果。
我们得把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拔高一点来讨论。与其讨论「该不该通过查看对方手机的方式来评判忠诚度」,不如讨论一下「人该不该保有一定的秘密」。「秘密」这个词本身就极具暧昧色彩,虽然他是一个中性词,但会因为主体的不同,在词性上产生本质的改变。如果是你自己藏有的秘密,那这些秘密是褒义的,并且不允许被别人所侵犯的;但如果这个秘密是对方持有的,那它指向的又一定是那些阴暗丑陋的负面内容。
手机里的「秘密」有两种,一种是隔绝在手机里面,不希望被外界看到的;还有一种是隔绝在现实的,不希望通过手机这个渠道公布给虚拟社交空间的其他人。简单来说,就是「手机里保存的A片」和「当事人结婚了但还要伪装成单身继续在社交网络上撩骚别人」。如果把秘密拆分成这样,那你又觉得哪一种更「伤害感情」?
前段时间台湾坊间做了一个调查(本来想找找大陆有没有做过类似的调查,或许有,只不过在这个避孕套广告都不允许出现在映前广告的社会,我想就算有这样的调查也已经成「根据相关政策该视频无法查看」了),这个调查询问了100个年轻人「是否介意另一半的手机里保存着A片」——结果超过七成的人都不允许对方和自己保持恋爱关系的时候看A片。接着是第二个问题,「是否会在自己的手机里保存A片」——结果超过八成的人都承认自己有保存过A片在手机里。
这里就出现了个问题,既然不允许对方的手机里保有「秘密」,但自己又会在手机里存着不允许被对方察觉的「秘密」,那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里总需要一个「契约」来进行约束,否则感情关系就变成了得寸进尺的游戏了。所以调查者问了第三个问题「是否希望检查对方的手机,以确定里面有A片」——八成的人都希望能查看对方手机,可以用以「证明」对方对自己的「忠诚」;但反过来,「是否允许对方查看自己的手机」——果然有九成的人是不允许的。结果调查到最后,不用说结论,这些被调查的年轻男女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们更像是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缔造者,但口口声声宣扬的目的是能够保持感情双方的平等。
另一种「秘密」就更有乐趣些。在互联网上建立另一种身份,完全隔绝现实的自己。在虚拟的社交网络维系另一种身份,并不是什么「原罪」,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需要去维持的网络社交形象。只不过当这个虚拟形象与现实形象区分得越明显、越是割裂,其间的间隙就会产生越多的「秘密」。反过来,现实无法获得的需求越多,就越是和虚拟世界产生更多的间隙,所以虚拟世界就会藏着更多的「秘密」。我见过很多恋爱关系里、或是婚后仍需要在网络上保留一个「单身」人格的人,他们通过撩骚的过程,获得别人的关注和欲望上的满足,来弥补现实无法获得的刺激和满足。
当然,在这个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逻辑」,比如:一些人会在自己的「虚拟人格」里做出某种意义上的妥协——告诉对方自己并非单身。但撩骚对象依旧表现出对自己的喜爱,这样的虚拟关系会让当时的信心和自觉魅力暴增。同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这种妥协做出合理解释——这是自己对现任对象的一种「爱」,从而抵消自己撩骚别人的负罪感。关于这一类的「逻辑」,以后会进一步分析。
到这里该立意了,该不该通过查看对方手机的方式来评判忠诚度?很显然,关于这件事的讨论不应该是「该不该」,而是你「想不想」,因为这件事并没有对与错,你看或者不看,对方如果已经出轨了,你看不看手机和他还是否保持着忠诚度已经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了。
而设定这种「通过查看手机以确定忠诚度」的门槛,就好比是在写字楼的厕所门口,设定一个「扫描入厕员工手机里是否储存A片」的报警系统一样,用这种方式来杜绝员工上班期间去厕所长时间带薪撸管——那你觉得这群员工是会愿意删除自己手机里的「秘密」去上厕所,还是大家都默认在楼道的转角处拉屎撒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