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比弱更弱
《二舅》这个视频本身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它的真假与否,对于如今的简体中文互联网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人们去讨论的话题。更何况它发布的是中国年轻人较多的社交媒体平台,它本身拥有怎样的作用,对于「分析师」而言,和当年那个异曲同工的《后浪》一样,有各种角度的分析、揣度甚至是恶意定义。所以这个视频本身没有什么意义,而它在一起掀起了全民高潮,紧接着官方媒体介入,让这场高潮有了更多恶心的成分,就好像插到一半发现自己不仅插错了洞,还插了一鸡吧的稀粪一样,该认命的始终只是那些被流量和感动牵着鼻子走的人。
怎么说,一开始人们高潮,是因为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他们从那个被塑造出来的「二舅」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与这个世界形成的沟壑和不满足,但他又恰到好处的比这些人「低一等」,让他们在将要产生过多对自己无奈情感的同时,刚好又被同情别人的情绪所覆盖。不过这样的高潮被破坏得也很及时——直到官媒的介入,《二舅》掀起的全民高潮,有一半的情绪,是对这个社会不公平和凄凉的感叹,甚至还有对自己身处这样的社会而感到悲哀和无奈。而一旦官媒介入,他们开始以宣扬美好与正能量的姿态,高高在上地评判这件让多少人感动的事情,他虽然把自己伪造成和他们一样被感动,但他代表的始终是造成这个社会如今这个模样的「代言人」。所以,《二舅》的走向终究会变得畸形,人们对自己的无奈,因为官方的介入,将这种无奈强行变成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模样」,然后还评价着:只要人们努力,就可以获得他们的成就。
这些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人,终究会清醒过来,好像他们被当成了猴耍一般。
其实换一个「如果」的前提条件,就可以把这个故事重新进行下去:如果没有那个庸医,「二舅」就算没有身患残疾,但他会被这个社会发现吗?就算有那个庸医,身患残疾的「二舅」会因为他的才能被这个社会认可吗,因为他根本就不可能通过那个所谓的高考对人才的筛选;就算「二舅」确实有这些可以被人发现的能力,那他又将过上一种怎样的生活,是不是还具有这样可以让全民高潮的「功能」——当然了,就算没有「二舅」,说不定还有「四叔」「三大爷」这样的脚本可以出现,只要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做好它「正确的作用」就行了。
「二舅」是一种必然的存在,而把所谓的一手烂牌打好,这不是必然,而是一种「使然」。只要在人们没有发现他存在的时候,他过着的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而当他被发现的时候,他就成了脚本之下全民高潮手段。那反推一下,「二舅」的使然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人们需要他作为一个「模板」来顺应时代潮流,作为一股正能量,给予人希冀和美梦;还是因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这个社会所缔造出来的「模版」,而他被发现,只不过是通过一个脚本顺应了时代的「流量密码」罢了。
而在这样的脚本之下,「二舅」的使然和「二舅」赚取的同情,就毫无价值但充满了意义——他的意义就在于,他让多数人产生了同情和生存下去的勇气——只不过谁都不愿意戳破这种勇气罢了——你看他这么惨,都可以过得这么好,那我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地活下去,不再精神内涵自己。
中国人很爱比惨,但摆在明面上的比惨,比的都不是惨,而是比谁更有道德绑架资本;但背地里的比惨,比的是谁更惨,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还不至于惨到需要被人同情的地步。
「二舅」之所以让这么多人感动,不单单是因为他的故事充满了正能量,更关键的,他更像是一针强心剂,能让那些仍然不想承认自己过得很惨的人,看到比自己更惨的人,比自己过得更有勇气和信心——同情是最不值钱的,当然确实相当有意义的事情——比弱更弱的真谛,就在于让自己的弱看上去没有那样的弱,至少自己还可以苟延残喘地赢到最后。
不对,或者说「二舅」更像是一粒万艾可,他能让那些已经对生命阳痿的生殖崇拜再次勃起,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比弱更弱的游戏规则里,看到自己最后仅剩的所谓强大。
结尾用一个跟「二舅」不太相干的事情总结一下,当然这个总结可能会惹到一些人,甚至会诋毁到那些已经把「二舅」当成是他们精神领袖的人们:
乞丐但凡能早起,他们就不会是乞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