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白名单
不知道你的心里有没有一个「白名单」,就是对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值得被原谅和宽恕的,当然,这种白名单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就算知道了对方出轨,还是会原谅对方,认为对方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这种「白名单」不应该算作蠢,毕竟他们在用自己的那套理论证明对方还爱着自己时所用的方法,并不是一般的蠢人能想到的逻辑。
只不过是一场背叛与自我说服的游戏而已,因为谁都知道这场游戏的输赢就意味着两个人分崩离析的结局,所以谁都不会说出这样游戏的输赢。在外人看来,他们早就心知肚明,唯独那个宁愿把自己蒙在鼓里的人,还在用各种证明的理论,证明着自己不可能输了正常感情的比赛。
另一种「白名单」,是我很早以前养成的一个习惯。我一般会将QQ设定成隐身状态,然后对固定的几个人开放「隐身可见」。我已经不太记得最开始养成这个习惯的契机是什么,但确实因为隐身之后,不会再被人打扰,久而久之,这种规则就变成了一种「白名单」模式——允许看见我在线,并且可以随时找到我的人,被放入了这个白名单,而那些无关紧要的不需要刻意去维系人际关系的,则在白名单和黑名单之间,找到了一种折中的模式。
以前有朋友问过我,说为什么总是找不到我,QQ不在线,微信也不太爱回消息,难道我不用社交软件吗?结果当着他的面,我打开了QQ程序,以证明我并不是完全和世界隔绝的状态——结果就这样,我暴露了我原来一直都是隐身在线。这位朋友有点惊讶,表示我竟然是对他隐身的状态——当然,我也有点惊讶,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原来还有人会在意自己是不是在对方社交的「白名单」之中。
我确实有反思过自己,是不是我太封闭自己,以至于伤了别人的「期待」。但这个逻辑里面也有一个无法规避的漏洞——如果我随时都在线,那「对方能看到我在线」就不再是一种特权,自然就不再是白名单的存在,如果这位朋友被我设定为「在线不可见」,那他会觉得自己被加入了某种意义上的「黑名单」;如果我对这位朋友也设定了「隐身对其可见」,不过我又对其他同样「隐身对其可见」的人设定了「特别关注」,那他又会觉得,为什么在同样的「白名单」之下,还有另一种「特权」,那是否意味着他得到的这种「白名单」其实也是名不副实的,而那些在白名单之内还有另一种「特权」的人,才是真正享受白名单优势的人。
当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上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权利,这个时候,而我们对一些人做出制裁,这是「黑名单」的逻辑;而在同一个水平里,我们给予一部分更高的权利,这个时候虽然称之为「白名单」,但那些没有被加入到白名单的人,则觉得自己是不是都被归于了「黑名单」之中。
我安慰了当时那个特别在意自己没有被加入到「白名单」之中的朋友——这是我的习惯,你看,在我屏蔽聊天的黑名单里还有一大群人呢!当无法进入到「白名单」的人知道,在自己享受的同一水平权利之中,原来还有一群人是次于他们的「黑名单」,他们就不再把自己无法获得的「白名单权利」当作是变相的黑名单,只要有了比自己更低的人,他们就是赢家。
这种「白名单」我称它为「蠢」。
再说一种「坏」的「白名单」制度——当然了,蠢和坏本身是一体两面的存在,所以一般来说,坏的东西,我们也能从它的内涵之中看到无人能敌的蠢。
前几天,一位博友的云服务器无理由被炸,并且无法出具任何明文上的法律依据。我半开玩笑说,大概中国互联网的「白名单」制度要开始了——无论你是否拥有备案,只要他们觉得你「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就可以封锁你的存在。这件事其实不算是什么稀奇事了,而且它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一定会发生——只是所有人都在等一个「合理的理由」,然后再像是洪峰过境一样,至少不能让人在洪水之中有苟延残喘的机会——否则,活着的人就会发声,质问他们或道出真相。
大概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以前在苏联笑话里才会嘲笑的「一个世界不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没想到竟在一步步地成为如今的现实,但它来得速度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快,所以这一切就是那个被当成嘲笑别人的「温水煮青蛙」,当青蛙自己放在锅中的时候,既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煮,还要嘲笑另外一个锅里的青蛙正在被慢慢煮熟。
然后,这些青蛙给自己建立了一个「白名单」,为了区隔那些「黑名单」,以证明自己在这场没有输赢的但又注定输得一塌糊涂的比赛里赢到最后。
有一天,这些青蛙意识到自己的锅原来也在慢慢加热,但没关系——他们把目光又投向了另外的热锅之中:「你们看啊,那一锅的青蛙水温比我们高哈哈哈哈,看看他们才觉得我们这边好凉快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