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知足和知不足


△ 201|知足、不知足和知不足

中国有一句非常具有魔力的「谏言」,其魔力跟「勤能补拙」一样,「知足者常乐」也是这样的魔力谏言,让人误以为,只要不停地说服自己「知足」了,就可以得到所谓的快乐一番。这大概是我小时候听过的,最不相信的一句「鬼话」,但似乎大人就是这样教育小孩子,或是他们之间形成了某种彼此抱团安慰的魔咒。

这就跟看到一幅作品认为它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性暗示一样,要不是人们先是从原本那些作品其中看到了能够挑逗起他们性欲的「细节」,才会反过去将那些隐晦的作品扣上「色情作品」的高帽子——再举个最近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好了,就跟宣克炅的那首「禁诗」一样,是因为人们从字里行间里解读出了他们所能想到的「不恭不敬」,所以才会反过去认定它是一首充满着政治隐喻的禁诗。「知足者常乐」的乐趣就在这里——是因为人们得不到,存在哪些不知足的时候,才会用自足才会常乐的方式来麻痹自己,从而达到了知足常乐的「境界」。

虽然我的人生字典里,也有「得不到不强求」这样的自我安慰,但它的目的不是让我得到「快乐的结局」,而是避免去因为陷入到求而不得的悲伤之中。所以对我而言,知足会不会快乐我不知道,倒是不知足会让人陷入到无尽的绝望之中。

毕竟中国人教育里,对与错是一种绝对的教育方式,既然不知足会导致不快乐,所以推论而言,知足就一定是常乐的——所以这句「魔咒」才会流传至今。但我相信,那些声称自己「知足常乐」的人,若不是真的放下了那些不知足,他们是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到不知足的痛苦之中,用知足就会快乐的方式麻痹自己,迟早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自己得不到就是得不到,无事不知足是不可能带来任何意义上的快乐的。

举个例子,我小学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比较文具盒。有些人的文具盒是普普通通的铁盒,有些人的则是那种到处都是「机关」的多层文具盒。我小时候当然也希望有一个这样的文具盒,但那个时候,这样的文具盒简直就是一种奢望。那个时候虽然还不懂知足者常乐的魔力,但似乎我也找到了这种精髓——我开始在内心玩起了非常阿Q的逻辑,就是去诋毁那些拥有这种多层文具盒的人,他们在某种非常特定的情况下,想要快速地找到一直迫切情况下需要马上用到不用到就会立马暴毙而亡的笔,他们就显得不那么「有优势」了。

不过这种「特定情况」自然不会那么容易发生,所以我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的这种自我说服——但它在当下是有用的,至少在敌对这些拥有多层文具盒的「贵族」,是有一定的自我安慰作用的。

当我真的拥有一个多层文具盒时,我又没办法用足够多的不同样式和功能的文具将它塞满。这又是另一种「不满足」,而且开始有了「欲壑难填」的意思,当文具盒有了之后,我会开始考虑如何将它塞满,当我开始追求它的满足时,我又开始关注它内在的功能、样式和作用——事实上,我从始至终能用到的文具,其实就那么几个罢了。

再后来,会经历一种「从简」的过程,为了区分开那些「我拥有」的规则,极简的乐趣就在于,可以很好的隐藏自己「无法拥有」的缺陷,用「我觉得这样就够了」的方式来隐瞒自己的私欲和野心。不过这个时候,我发现我不是再因为不知足而说服自己知足常乐,而是用「知不足」的方式,来告诫自己有些东西「没有必要」。

这大概是成年之后,渐渐有的「中年人心态」, 不再是因为不知足而不快乐,而是因为知道不足才会因为知足感到快乐。当然了,这些东西如果在我这个年纪说出来,对「年轻人」来说就多少有些说教的意味了。

前段时间有一对社交媒体的上的「房奴夫妇」,他们怀揣着对幸福未来的期许省吃俭用买了一套期房。结果这套房子烂尾了,他们原本在社交媒体上的视频还是过段时间散步去看新房,满怀期待地期待着盖到自己的楼层,到现在他们在社交媒体里,眼睛里失去了光芒,而他们不再是期许幸福的未来,而是祈祷「国家一定不会抛弃自己」。

这样的剧情说实话,已经勾不起我太多的同理心了,因为它的发生已经不算是「黑天鹅」,而是一种正常的应该预判到的「结局」。他们知足吗——或者应该问,他们现在除了知足还能做什么?他们自己在社交媒体袒露,几百万的房子他们可以一口气决定,但几十块钱的炸鸡却要考虑再三。不过,作为局外人讨论别人的选择和知足与否,多少有些「何不食肉糜」的虚伪。但毕竟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加上这个还在不断挑战认知下限的社会里,一切都充满着可能——那他们到最后能用的,也只有「知足者常乐」了。

不知足,所以让自己学会知足,并不能解决问题,但知不足,所以别让自己不知足,确实一种活下去的本事。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