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许的多重含义*


△ 199|不允许的多重含义*

乘电梯上楼,站在了电梯轿厢广告面前,第一次认真看了一次某化妆品牌的广告文案,每一屏的广告文案,至少有一个词组是紧跟着一个「*」的。而页面的最下方,用只有我这种完全贴近电子屏才能看清楚的字体大小,解释了那些极具煽动性、场景感词组背后的真正含义和「最终解释」。加之又是一个化妆品广告,这类广告的文案就会有更多的「*」需要注解,在夸大宣传的边缘打着擦边球的同时,又在注解里面把一切可能的法律纠纷给规避了。其实看那些「*」注解,无非都是这个化妆品品牌在自己寻找的样本里面做的某种实验数据——而这个数据其实根本就没有普遍性,更甚,这些数据完全没有价值可言,因为它本身就是为了推导出那个试验结果而准备好预先条件的实验。

几乎在看中文广告的文案时,我都不会对那些有「*」注解的词语有过多的信服度,因为它的「最终解释」一定是与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有出入的,而是由这个广告主,用另一种他们自设条件自改游戏规则所得到的一种「实验结果」。久而久之,一个广告文案里面的「*」越多,我就越会对这个产品有所警觉,这种「含*量」越高的商品,就意味着它脱离行业标准越离谱,所以才会用各种注解来解释自己那些煽动性的文案里到底暗藏着多少水份——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了:

难道还有人会相信简体中文的广告文案?

这两天,微博开始整治谐音、缩写和变体字。这是必然的,因为这是在敏感字词审查制度下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谐音、缩写和变体字,就类似维多利亚时期被禁止色情小说里的乳房、阴道和阴茎,它们就算被「法律」禁止出现,但人们还是能想到它们的其他形态,一个雪白软软的面包、一个树洞或者是一个随时可以被人指责充满生殖崇拜的棍状物。越是禁止,这些代指和意象就会更多更有趣更复杂。下一步自然就需要限制人们的联想,避免敏感字词审查制度跟不上人们因为联想所生产的的「新概念」。

不得不说,有些谐音和变体字,确实非常有「趣」,它们被封锁是迟早的,因为一开始使用它的人目的性太强,他们本就是想要表达那些不应该不允许被表达的内容;但有些词,原本没有多重含义,却因为看到的人产生了过分联想,所以认定这个词在被创造的时候,就带有某种不应该不允许的含义——这是一种永不过时的苏联笑话,一个人举着一张没有写下任何内容的白纸,站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他一定会被警察带走——但带走的原因谁都说不清楚,因为那张纸上本身也没有任何的内容,但问题在于,正是因为它的空白,让人可以产生任何形式上的遐想——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是什么遐想,要因为这种遐想抓住真正的「犯罪者」,本身又是个悖论——在他们要定义别人罪名之前,他们得想到那个不应该不允许的犯罪内容。

我注销豆瓣、微博,放弃了简体中文环境的各种社交平台上再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言论,正是因为我预计到再过不久,整个简体中文的网络环境,不再是禁止「敏感字词」,而是妄图从人们的「联想」来定义犯罪,然后定罪制裁——他们将不再允许联想,不允许有过分的解读,规定只能用原本的字词来解释原本的含义——但原本的字词已经无法再在网络上顺利地呈现出来——这样就意味着,原本那个不允许出现的词语也不会再被人看见。

所以,他们一定会禁止谐音、缩写和变体字,因为那些原本代表的词语,是网络上禁止出现的,是只要不提出就代表没有发生的存在。再接着,就会开始禁止人们的联想,让每一个词必须回归到原本的含义,不允许重叠含义、不允许多重含义,但继续允许着自己用「*」来做最终的的解释,他们可以重新修订含义、可以覆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实验目的」来篡改结论的定义。

人们所说的话里,有「*」但是代表的是禁止联想,而他们的话里,也有「*」,但代表的的是规范的合法的联想,重新解释那些所有人已经不会再相信的结论。

* 多重含义:处于某种政治目的允许存在的、或是规定必须以这种方式存在的含义。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