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末日启示录
刚才在饭后洗碗的时候,突然有了这个奇怪的灵感——依旧是关于末日的,但有了一个从未想过的角度,让这种末日的感受变得更加凄凉。
这个末日不仅仅是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我觉得末世是人为的可能性更大,比如核战争、或是人类被卷入了无休止的政权斗争,最终导致人类文明朝着温水煮青蛙的结局而去。因为人们都相信那种「最坏的结局」不会发生,所以就一次又一次地对那些「事故征候」妥协,觉得「它」还能如何无限接近那个「最坏的结局」,只要它们不是对等的,那就还有被救赎的机会。
在写作方面,我其实有很多浪漫主义的想法——比如我总是觉得应该给后世留下点什么,这种东西可能是对当下的一种纪实、也可能是在过去对未来的一种预言,这种预言或许会成真,也或许是现实比这些预言更加的残忍和荒诞。如果人类经历了一次灭亡,那些存活下来的人,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重建社会,是重蹈覆辙?还是找到了避免历史再度轮回的办法?抑或是他们找到了神的躯壳将自己伪装成了那个再一次控制世界的神明?但问题就在于,那些前序的东西到底能不能再被留下来?
如果我的创作都保存在网络,而战争的爆发、或是自然灾害的毁灭,那些原本记载着人类虚拟世界的服务器就会从物理上被毁灭,而记录上在上的数据也会荡然无存,更别说还有可以留存下来的蛛丝马迹。再不济,基础设施被毁灭,人类又回到了那个需要利用四元素生存的荒芜年代,没有网络的虚拟世界就像是平行世界里的一个神话故事,只是留存在后世的记忆当中。
如果是纸质作品,它们却又是最敌不过四元素的存在。或许一些残章断页会被后世发现,但因为它脱离了最原本的完整,它其中原本藏着的奥秘,又变成了一个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填字游戏。或许只有那些最初的,仿佛像是另一个与网络世界一样虚拟的远古世界的文明,还可以被留在石壁深窟之中。不过现代社会,也为了继承这些文明,将它们都挖掘保存在了博物馆之中,以这种最直观的方式传承的文明,但又像是用了一种最脆弱的方式来抵御那个「最坏的结局」——因为人类的敌人终究还是敌人,而这些文明只需要简单的指令,就可以被毁于一旦——更别说那些法典、秩序、规则——只要一些人的一句话,就可以重新修订和否认,让它们形同虚设、荡然无存。
我在自己创作的小说《非公开梦境》的初稿里,设定了一个桥段。是妄图想要与整个社会为敌,对抗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犯罪者,他们找到了一种摧毁社会秩序的办法——去毁灭社会原本的文明。
在故事里,整个世界设定在一个「不可能」的规则上面,即地球自转的变慢,时间法则从自转24小时变成了自转25小时。这个时间法则的变化不仅仅是带来了生理上的问题,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摧毁与重建。
最初,人类社会的神话体系、宗教体系、甚至是类似占星术、命理占卜的存在,都是建立在24小时这个时间法则之上的。当时间计算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无法「及时」将这些前序的神话、宗教以新的时间规则重新「计算」,它们自然就面临崩溃和瓦解。信仰的基础变成了一个「虚无」的概念——过去的世界是24小时,这就像是神话故事里的伊甸园一样,它虽然极具神性,但却是一个无人能证明的存在。但信仰不能在一瞬间崩塌,它需要慢慢从那些「虚无」的概念上慢慢剥离,但这个速度如果跟不上人们遗忘和重新寻找信仰的速度,那它们就会慢慢从文明中被归为,跟石壁上那些神话故事一样的存在。
所以这群犯罪者找到了一个毁灭社会文明的根本办法——他们打算毁掉「时间博物馆」,里面存放着的,都是原本那个「虚无」的概念,即原本世界的24小时时间法则。就跟那些被记载在网络里的虚拟符号、或是被记录在纸张上的文字、抑或是被刻在石壁上的图腾,它们无论虚实,都可以轻易被毁灭。一旦24小时这个「虚无」的概念被破坏,就意味着原本那些建立在这个旧体系上的东西都会失去最后的根基,变成人们只能通过脑海去记忆和传承的东西——但是它会被遗忘、被篡改、被洗脑、被修正、被革命、被戕害,直到这些内容被调整成「正确的值得被传承下去的」文明。
这一天看上去会很远,但又能找到类似于「焚书坑儒」的前车之鉴。而且说不定现在,就已经在发生着——它们被删除、被污蔑、被「法规」定义为不可查看、用蓝底白字的规则变成对信息传递者的枷锁、一开始人们不相信它们被篡改过但现在无论它真实与否人们都觉得它们已被篡改、它不需要说话但可以成为喉舌、它虽然是喉舌但被一双双手掐得无法喘息、它说的是假话固然遭受罪法、但可怕的是它说的是真话也一样遭受戕害和挞伐、它如果被粉刷在围墙上它代表的是一种政治正确、它如果被制成横幅游行在大街上那就是一种背叛反抗、它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它有时又必须要成为另一个同音字或形近字的注解、它被拆解成了字符、但它又不允许再使用别的文明创造的符号、它组成了一个笑脸但人们都知道它代表哭、它表达了一种肯定但人们从里面读出了无法接受的无奈、它总有一天会被涂抹损改——然后,变成它必须、强制、需要通过那个「虚无」法律去规范和制裁的内容,人人朗读人人背诵,否则,他们便会成为「虚无」时代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