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入夏式
一般在坚持写作的那段区间里,都会在「这个时候」说起这个话题,年年如此,虽然有些重复,但还是不觉无聊,因为每一年都会经历一次,而且每一年都想不起以前为此说过什么。
「在夏天的时候,期盼着冬天的来临,又在冬天的时候,渴望夏天早点归来。」
去年夏天因为生病住院,错过了每一年都想要完成但是每一年都没有完成的「成就」——记住听到第一声知了的叫声的准确时间。等到在病床上清醒过来的时候,窗外已经是仲夏的模样。仿佛有整个半年都被偷走了一般,至今都觉得诡异。
今年倒是确切地听到了知了第一声的时间,但好像也没有太盛大的「仪式感」,因为夏天早早就来了,连续好几天的暴晒,若虫成为知了只不过是被温度所欺骗罢了。每日写作也坚持到了快200天的日子,因为是从2022年1月1日启动的500日写作计划,第183天,就意味着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半的时间。一般来说,坚持的「平台期」一般在第27天,90天和第180天左右。180天左右的「平台期」几乎是毁灭性的,很多人的坚持都很少能突破这个时间点。并不是因为坚持不下去,而是多数人都能找到非常合理的借口,告诉自己「可以了,已经足够了」。
这一次的第180天,倒是没有平台期,不过前两天定时发布的「库存」已经全部消耗完了,在临近今天原本应该定时发布的11点钟,我还坐在电脑前「现写」的这篇文章。所以它的存在是当下的,所以思考也会回归在最当下的状态。
回头去看了看上一个500日写作的《∞》,在第180天的平台期,经历了一次差点「放弃」的情况。写的内容没有保存。所以那一天的标题是《未保存》——可以读出那篇文章里充满了「怨气」,几乎快要临近放弃的感觉。结果还是逼着自己把那天的内容写完,也是回归在最当下的模样。
人的思考就是这样,它的发散与局限,取决于当事人需要它以怎样的方式去运作。懒得思考,那就在当下的范围里,不做任何思维上的突破。时间充裕精力充沛,那就让思维信马由缰,但后果就是它可能会被消耗殆尽,然后进入到一段非常安静的冷却期。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每年都会有的无聊思考」,在夏天的时候思考冬天的美妙,然后感叹去年的夏天自己是怎么度过的。它的思维是发散的还是局限的?以前写过一些不关乎剧情,只在乎角色情绪流动的小说,大部分的读者在看后都觉得「很累」,因为需要被小说里的角色牵着情绪和感官走。甚至不允许读者有任何多余的想法,一切的场景、剧情和一颦一笑都是被文字规范和约定的。当读者的思维被局限在作者创作的逻辑之中,他们当然会觉得「累」,甚至不会对超过140字的内容再有「理解能力」,因为他们无法从别人的文字里调取出和自己记忆有关的时间来进行比对和重叠,他们相当于是在完全陌生地经历一次别人的经历,甚至是他们人生里认为不可能的存在的经历。
那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我在描写一段关于夏天的桥段,我不再对夏天进行细枝末节地描述,而只是说「今年夏天的温度,让他想不起去年的这个时候自己是如何度过来的」,它不再是一种陈述,而是一种描述。这个时候,人们的思维看上去被限定在了「只有当事人经历过的热」当中,但又让读者能够发散到自己每一年都会想起的那个「无聊问题」——「今年这么热,去年我是怎么过来的啊」。
但是难免会有读者「没有想象力」,他们并不会去留意自己的生活,甚至不会在意于每一年是怎么过的,他们只关心自己明天能得到什么。这个时候思维又被限制回了作者文字的本身——我怎么解释角色经历的那种热到底是什么。
那就再加一点条件。「今年夏天的温度,让他想不起去年的夏天自己是如何度过来的,他不太确信自己去年的这个时候,是不是真的冒着酷暑,将自己的妻子埋在了那片后山的森林里?如果真这么热,他大概也不会做这个决定,他毕竟是个很怕热的人。」
好了,我们给它加入了更多的思维限制,触发了一个条件:他去年将自己的妻子埋在了后山:是杀了她,还是丧妻之痛。
「他想回头查查去年这个时候的天气,是否那几天并没有如今的这么热。」
角色真的是记不起那一天吗?还是说他其实在有意识地规避和遗忘这件事情——或许他真的是杀了自己的妻子,才会用这种方式逃避她存在过的事实。
「才入夏没几天,蝉便开始嘶鸣。这里的蝉鸣似乎更大声——至少可以掩盖住他那时用铁铲刨出深坑的声响——他想起来了。」
其实这是《如果我是死后你有空的话》其中一段故事的开场,区别于以前及尽可能的细枝末节和描写情绪的变化,我好像越来越懒得「跟读者互动」了。是什么不重要,因为最终的定义都不在于创作者的我,而在于能否读懂的读者,和他们能从海马体里调取到怎样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