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总结会让下个月过得更好吗?


△ 182|每月总结会让下个月过得更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要回答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写日记是客观记录还是主观表演?」

写总结有很多目的,但是一旦对外,就必须要重新讨论一番。学生时代最烦的事情,就是要写每次月考的总结。不是不会写,而是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口水废话,半天说不到重点,还必须要凑够和同学相互内卷的字数。老师会不会看单说,那些总结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也模糊暧昧充满了自我欺骗。

我写过只有100字的月考总结,结果被老师痛批态度不好。我实在想不明白,明明简单的一句话,非要翻来覆去地说,要细枝末节到当事人自己都不相信和执行的方法论,也不知道这个总结到底是写给谁看的。

今年一月份的时候,还假模假式地在博客写了一个月总结,过了两天就删除了。回过头看,所谓的总结,既然要发布出来,它自然就多了一层需要表演的目的。其中的乐趣,就跟写日记时,开始幻想如果有一天,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看到这篇日记,那我是否在这篇日记里面把「该表达」的内容都表达清楚,把该「表演好」的角色给表演到淋漓尽致。

所以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过去将日记作为课后作业。一时半会我都没有弄清楚,写日记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交差,还是真的为了记录自己一天都经历过什么。

当然了,那些喜欢总结的、总是把「分享」挂在嘴边的、总期待着能有人能和自己心有戚戚的总结大家们,一定会以「总结的实用性」来反驳我的观点。所以在这里,必须要再翻出我在博客常常提到的内容:我们在讨论的不是对与错,总结本身是没有对与错的。那些通过总结,把自己表演得非常完美的人,也没有对错之分,我甚至很崇拜这些把自己的个人形象维护得非常到位的人。

上一份工作,每周都必须要做总结——这个总结就极具「表演」难度。既然表现出这一周我带领整个部门辛苦工作、又要呈现下一周的努力方向、但又不能被发现这一周我们在各种摸鱼、还要避免被发现我的总结其实是在套用固定模板。因为这些废鸡巴话周一开会的时候还得翻出来原封不动的说一遍,也就是说,周末的那个所谓总结,只不过是「证明工作态度」的考核标准之一。

我试过两周内容一样的、假装忘记上传附件的、还有甘特表明显就排列错误的——结果那个要求大家周末必须把周一还要说一遍的废鸡巴话都写下来发布邮件的老板,根本也看不出来总结的内容到底有没有问题,因为周一的时候他仍然需要听一遍这些废鸡巴话,然后自己再说一堆废鸡巴话以证明新的一周开始啦。累一点的,就是每个月的总结。就好像有一个魔咒一般,如果这个月不做一个月度总结,下个月的工作就会得不到「祝福」,新的一个月后就会过得极其不顺。不过我并不是不总结,而是我自己有一个只有我自己能看懂的甘特表,在追踪每个人的工作进度。我有试过把它发送给老板,结果显然,他需要看到的是那些更具有「表演人格」的废鸡巴话,所以我还是得被迫做一次将甘特表翻译成废鸡巴话的工作——当然,我觉得这也是我的工作之一,至少它占比了薪水的一部分——周末写一大堆废鸡巴话,然后周一开会再表演说出一大堆废鸡巴话,这算是一种「演出工作」。

因为总结要发布给第二个人看到,那总结就赋予了一层「要让人看得懂」的义务。但凡遇到个玻璃心,怹巴不得把自己经历和感悟都记录下来,其中还要辅佐名人名言、或是某一个朋友的肯定,生怕自己被别人半点否定;「让人看得懂」仅仅只是第一层,下一层就是「让人看不懂」。这并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一种人格魅力塑造的基本手段——让人觉得能看懂,但又觉得这个人内在复杂,明明是简单的一件事,在怹这里,能诠释出狗屁不通的大道理和理性的废话,看懂了,别人就会发现怹其实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人,那自然就会对怹失去必要的崇拜和乐趣。再下一层,就是「表演」。总结的既然要对外,如果没有「表演」这个属性,那就失去了它的核心价值。表演的方面有很多,体现一个人的品味、一个人的逻辑、一个人读了好多书看了好多艺术作品、一个人品味了人生百态……不过,怹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这些,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但既然写出来了,这就是个悖论。

我过去有很多「每日总结」,从四个方面随便写点内容。不过不是对外的,我有时候「不小心」回看到它们,都觉得味同嚼蜡——都他妈是过去的事情了,总结了也没用,有些坑下一次遇到该跳的还是得跳,看过的书该忘的还是忘得一干二净的。

就差我提笔把这些「总结」润色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些总结给谁看啊,因为他真实得就是当下的我知道他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模样,随手就把这些总结给删了。我要总结的,懒得发表,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关你屁事」。怹们发表的,说了半天,演得火热,通篇写着四个字「关我屁事」。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