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与文字


△ 178|意识流与文字

准确来说,今天的每日写作,是在等候脱口秀演出开场前用手机输入的。本想用语音输入的方式,但觉得会有点傻,所以还是只能用手机输入的方式。

前几天看到一位博友的日志,他用语音书写的日志,所以显得有些逻辑错误,但我觉得这就是语音文字最大的乐趣。本想给他留言,结果死活没有成功,所以总觉得话没说完,干脆就另起一行自己接下这个灵感了。

我应该是很多社交恐惧症的噩梦,越是陌生人,我越是希望跟他们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交谈,最不济也是电话语音的方式,因为文字是没办法彻底表达出一个人的细节。但是面对熟悉的人、或是亲近的人,我反而很喜欢用文字的形式,而不是用语音。因为已经能够在他们的脑子里翻译出他们说话时的表情、情绪、甚至是细微的一举一动,所以是否面对面,对我的想象力而言没有太大的限制。

因为文字是没办法彻底反馈一个人在说这句话时的真实情绪,就算用上了各种表情包,也很难精准地将字里行间的情绪表达出来。不过,面对面聊天,也会损失一部分乐趣,就是自己为故事主角描绘出的模样,对话的主体带有诸多的主观因素存在,所以他们会预先为听众规范故事角色的前情提要,又会少了很多让人遐想的乐趣。

我在前一个500日写作的时候,试过用纯语音的方式来写内容,更前两天的那位博友有一样的困惑:我没办法在通过语音记录文字的时候保持逻辑性,明明脑子里有一个完整连贯的句子,结果当手机才记录下前一半文字时,后一半为了等着手机完成输入的句子会在脑子里瞬间失踪。结果就只能再重新为这个句子重新想一句通顺的——然后整个文章就在这种打断的逻辑里出现了诸多割裂的情况。

去年我生病住院的那段时间,因为大脑已经高烧迷糊,那时候有一个记忆深刻的「体验」——我说出来的话没办法跟上大脑提前准备好的「内容」。这种奇怪的病理体验我还没有找到对应的人体生理解释,不过那个时候我的大脑给自己加工了一个「合理性」:我的大脑的信号跟卫星信号一样,其中有一个3句话的延迟,所以我只能记得大脑为我提前准备的前三句内容,但第四句的时候,我就会丢失信号。

具体的情形,就是我接了一个爸爸打来的电话,但由于那个时候不想父母担心,所以我一直在隐瞒病情。我的大脑其实记得跟我爸说的是「最近有些事情,如果处理完了我给他们打电话说」。老婆回到病房,我便说我好像接过了爸爸的电话,我应该没有说错话,老婆问我说了什么。我的大脑知道,但我就是说不出我大脑想说的内容,就这样僵持了好一会。我都没办法把脑子里已经想好的那句话说出来,因为我准备好的内容只有前三句「糟了」「我接了我爸来的电话」「我应该没有说错话」。

如果我的脑子记不得这件事,我不应该会对这种「信号丢失」的记忆如此深刻。需要对大脑的滞后,这种体验如果不「靠」生病,可以试试用语音书写一次没有文字准备的文章,你就会体验到那种明明大脑已经准备好了所有内容,但是你就是没办法把他们流畅地说出来。

当然,对抗大脑转译文章中间的信息滞后与丢失,有一种突破转译功能的方法:意识流写作。我在《∞》里有尝试过几次意识流内容,我上次整理文章时,又将他们汇总出来。一个是《梦门》,写的是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十二道门,我需要去打开那些门,里面藏着各种可能。这个意识流内容成为了《非公开梦境里》的场景。另一个是《骑士》,一个被囚禁在时间静止的牢房之中度过了几十年,其实外面的世界已经经过了几个世纪,当她被解救出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改变了,她想躲回那个牢笼,但再也回不到时间长河之中。

意识流小说可以说是一种「绝对」区隔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写作方式,因为那些意识流的内容本身是创作者大脑里原封不动的原料,他们没有被重新组织没有被加工,更别说会有逻辑性。而那些意识流里的意象的征象,是没办法强制植入到别人大脑里的内容,这种意识的入侵,像是一种腐蚀,一旦在读者的大脑里形成了某种意向,连带的,意识流的内容也可以突破从「文字到想象」的流程,直接将情绪建立在读者的大脑里。

而直接通过语音转译成文字的过程,其实类似意识流,规避掉大脑到文字中间这一个转化的过程,产出的内容虽然不符合「逻辑」,但能确实反映大脑当下的意向。我其实很喜欢看别人用语音转译文字的内容,因为那样看到的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一个人在面对面娓娓道来的模样。那些「不符合逻辑」文字里,甚至能看出对方的一举一动。

当然了,看1分钟看不到重点的内容,对现在很多人来说,他们也没有并没有耐心去想象那些文字里的。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