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跟家里人讲道理和下命令哪个更有用?
这是一则我收集了很久的故事,差点把它给忘了。
我岳父有个习惯,就是比较“独”。经常在集体活动的时候,他会一个人跑走单独行动。为此我岳母没少说他。他基本上是置之不理,也不辩解。就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次做核酸就暴露了这个问题。我们测核酸是十人一管。从理论上来讲,我们一家6口人,应该尽量在一个管子里面。因为如果是两个管子,那么就有可能另一管出现阳性,然后会拖累另一部分的家庭成员,增加阳性暴露的机会。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我老婆只是简单地要求我岳父不要一个人跑去做核酸,我岳母则反复地说你听话就行了。她们从来不屑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来。结果我岳父还是照旧习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每次都是一个人跑到楼下去先做了核酸。等到我们几个下去的时候,他已经做完上楼来了。
所以有很多人爱讲:家不是讲理的地方。那么在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讲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你不把道理讲清楚,家庭成员就不会把你的要求当回事。尤其是这个人还是你的父亲。你却觉得你要怎么吩咐他就应该怎么做。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他们家似乎就有这个传统:很多事情都不想把道理说清楚,而简单下命令,要求他人照做。这样的话就一定会造成很多问题。
——《家庭不讲理的一个典型案例》ssteym
说实话,就算给故事中的这个人「讲清楚道理」,他也并不会按照那个道理去执行——他之所以一直以来单独行动,不就是因为他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原则,无论别人怎么讲清楚道理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定。但是反过来,我也能理解这个家庭之所以不想跟这个一家之主讲道理,而是直接下命令的方式——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妻子肯定也用尽了各种方法,好言歹语都说过,只不过这个一家之主也从来不把对方说的道理当回事,以至于有了今天这个各做各的局面。
还有救吗?我看未必,但他们既然选择组建了家庭,也肯定找到了自我说服和折中的方法,吵归吵闹归闹,他们的日子还不是得继续,过不得就离,离不得就委曲求全地过下去——这应该是很多中国家庭的最终归宿,就算看到了症结所在,他们也不愿意去面对和解决,眼下的矛盾,或许一个人默默承受就过去了,但如果两个人要为这个矛盾找到一个解决办法,那就要扯出来一大堆陈年旧账了。
妥协是一种最直接的,但似乎是最治标不治本的解决途径,但至少对于讲究和气的中国人而言,这又是最合适的选择。我汇总过很多家暴案的特点,他们最初往往都是先从「摔东西」开始的。其中一方在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情况下,会作出「摔东西」的举动——大概很多人都不介意这件事情,这种正在气头上的行为,往往可以因为一个人的妥协和认错而和平收场。但这里也埋下了一个种子——至少对方意识到,自己摔东西的行为,让自己获得了一次道德绑架的机会。接着,他就会有下一次摔东西——但妥协方也并不是每次都会顺杆爬。这个时候就会迎来第二个情绪的临界——当「摔东西」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便开始有了更强烈的暴力倾向——而在这些一步一步地进展下去,进化而来的必然是家暴这个喜闻乐见的结局。
「家暴」的核心当然不是解决问题,跟我们最熟悉的手段一样——家暴解决的是「提出问题的人」。当扼杀了当事人的不满、质问、否定之后,自然就解决了问题根本,以至于对方不可能再提出别的问题。
而最开始说到的那个故事,虽然他还不及「家暴」,但那已经可以认定是一种「冷暴力」——明明应该以家庭为单位的共存关系,在男人看来,是一个完全割裂的存在。他宁愿独自行动,也不愿意跟家里人有任何的连接——其实这里有一个不太讨巧的前提条件,独自行动的是「男性」,所以我们按照舆论要求,是没办法反过来责难女性一方或许是导致这种「冷暴力」诞生的根本。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男人从最开始,就是一个独自行动的人,那女人跟他结婚之前,就应该预判到这件事情带来的后果。但如果这个「习惯」,是在婚后他们几十年的相处过程中生成的,那很难说这不是两个人共同的结果。男人采用「冷暴力」的方式来对抗家庭的形式,而女人总是用命令的方式,而拒绝再用「讲道理」的方法——如果再推本溯源,还能看到更多他们彼此改变和妥协的过往——但这些点,都已经经不起「对与错」的折腾了。
毕竟我们不知道故事的本源,但如果回到现实的意义来看,标题的「跟家里人讲道理和下命令哪个更有用?」显然是一个伪命题,那些给家里人讲尽了道理的家庭,到最后要么一方妥协,要么就变成了命令的模式,他们维系的不再是「家」这个概念,而是一种臣服与钳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