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 166|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人无完人」这个词可以说是为数不多把「双标」体现到了最极质的词之一,另一个体现到极质的就是「最……的之一」。「人无完人」的乐趣在于,这个词既可以用来为自己或是需要自己来开脱的人作为借口,也可以用来评价别人或是不应该被开脱之人的理由。简单来说,自己可以是「人无完人」的人,所以可以免于承担某些责任;别人也可以是「人无完人」,所以他们做的事情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被定义成「傻逼」。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个「正能量」的视频,大概是让一个人先说出对自己面容最不自信的部分,然后当事人再接受几个画家的画作。当他拿到这些画作的时候,画家才拿到当事人对自己「不自信」的答案。因为是区隔了当时和画家的之间碰面,所以只有当事人能听到画家被采访的过程。所以画家在得知这个答案的时候,便说自己并没有觉得当事人认为的「不自信」是一种「缺点」,因为他的身上还有许多当事人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闪光点。在那些画作里,当事人自认为「不自信」的点,其实都没有在画作里被刻意放大,而其他那些他未曾发现过的闪光点,也被画家们画了出来。

视频的落脚点其实是「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自信,因为别人看到的不会是我们最恐惧和担心的缺点,因为他们能从每个人身上发现他们的点。」

很显然,这句话再怎么正能量,如果硬要把它放回到如今这个社会之中,就显得有些荒唐了。如果你是一个男性,你对另一个陌生的女性说「你今天穿得好漂亮」,不出十分钟,微博上就有关于你的「国男好下头」的消息(当然,如果你长得足够有颜值,下不下头就要单说,但反过来了,如果你确实长得足够好看,你干嘛还要去给这个陌生女人说一句「你好漂亮」)。

所以,我那是从这个视频里读出了「不太和谐」的意义——别人的评价确实很客观,但是问题在于,他们需要有一个预先的参照物,才能说出另一些与参照物相对应的客观评价。当然了,视频里的几位画家其实并不知道当事人有「不自信」的部分,而他们也是由衷地在表达他们对观察到的「实验对象」的那份尊重和善良——但是需要这两个点,在如今这个社会就几乎很难实现了——甚至是夫妻之间,也不见得有那些应该有的「尊重」与「善良」,更别说,让他们由衷地表达对对方的赞美和爱。

有些表扬,是明知道缺点在哪里了,才能被人说出口——这种颠倒的逻辑,在很多原生家庭都会存在——当然了,更大部分的原生家庭根本连表扬的动作都不会有。甚至还有的小学随堂作文,是要求同学自己写「我的缺点」,在这种教育之下诞生的心理,能觉得是个「人」都已经难能可贵的,更别说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到底是什么。

以前有段时间,会流行一种「与自己和解」的心理教育和抚慰的游戏,就是让自己说出自己的优点是什么?这个时候就会发生诸多有趣的情形,比如一个人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得优先从自己的「缺点」入手,然后再想到与这个缺点相对的优点;更甚的(也是更常见的)是先找到属于别人的「缺点」,然后再来对比自己身上到底会有怎样与之相对的优点。这种模式其实没有对错,只是寻找的参照物更有值得玩味的地方。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的都是「发现缺点」的教育,那要让他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确实是件痛苦的事情,因为他盯着的都是将这些所谓缺点都改成优点的期盼——只是那些缺点到底最后有没有变成优点,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罢了。

也有人,会非常坦诚自己的缺点,但缺点就算被发现了,他们也不会是作出任何的改变,反而这种缺点倒是变成了一种「优点」,可以让他们规避本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是为自己的行为作出某种开脱——哎呀,我其实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也没办法改——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的行为是没办法改变的,要改也是你顺着我的行为作出必要的改变。

所以我一直觉得「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句话有一个「致命错误」,就是「人无完人」确实是对的,但问题在于,由谁来规范这些人无完人的点,到底是一种缺点还是一种可爱的癖好或瑕疵。

换句话说,一个把自己过得非常完美,什么事情都要严苛地要求自己,甚至还要规范到别人的人;和一个不在意对与错,把自己过得自由散漫的全身都是瑕癖的人,到底哪一个人才是值得与之深交的?这句话有些极端,但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本身有足够多的空间,但人们就是喜欢在不痛不痒极端是非对错的一句话里提出哲学的趣味。

「人无完人」本身就因为这个空间的足够,才有了诸多的乐趣——用「人无完人」来形容自己,开脱自己的过错,或是让自己过得轻松自在;用「人无完人」来评价别人,责难别人的行为或是用来欺骗自己「他还可以回心转意」。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