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好聚不好散
昨天一个社交媒体的友邻震惊地问我:「怎么把豆瓣和微博都注销了。」
我问他,你是怎么发现的。他说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发现我发过东西了,加之这半年发生了太多魔幻的事情,以为我是不是发言不慎被连续关进小黑屋了,结果从以前的评论里找到我的账号,才知道我已经主动注销了。
我不好气地回他:「我他妈都注销快半年了,你才发现我人没了,说明我在他的友邻里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人。」最后确定的方法,是他Google了「写在2022年新年之前」才确定我原来真的去写了博客,取而代之了原本应该每年定时发布在豆瓣上的《写在新年之前》这个栏目。
对这位好友而言,我是个每年都会给自己神秘兮兮地定一个「主题」的颇有些仪式感的人,所以他误以为我今年给自己定下的主题应该是「少说多做」,所以才一直未在豆瓣上见到我的身影。这对我来说还蛮有趣的,也就是说明,半年期间,一个人对于社交媒体而言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对本人并不关注和了解的,可能这半年就淡忘了一个人的存在。而记得一个人的,也差不多得半年时间才会意识到「异样」。去年注销豆瓣的时候,这确实是我「事发突然」的决定,而且没有任何的「告别仪式」。
当然,对于大多数在社交媒体的「朋友」而言,别人的账户始终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有些身边现实的朋友,也不会因为我的豆瓣消失了,而表示惊讶,他们只会以他们的认知来确定,你大概就是一个脱离了豆瓣,就不会再有思考的人。对他们而言,因为了解的途径没有了,自然当事人就停留在了最后注销豆瓣的那一刻,这几年都不会有任何意义上的成长与改变。
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过一个「黑市」——套图贩卖。并不是那些色情内容的贩卖,而是一个帅哥美女、或是企管、或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朋友圈套图的打包贩卖。我一开始一直有一个问题,这些原始内容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或许是从一个人的朋友圈或是社交媒体自动抓取的,他们会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正在利用他们的套图,维系着一个虚假身份的人设,而这个人设看上去离他们本尊很远,但说不定某一天就会产生一个奇妙的交集。
前段时间有想过一个计划,就是当自己无法再继续维系博客运作的时候,能否交由他人运作。但是它存在的性质就会变成「另一个世界的套图」模式,虽然伪装成了一样的人,不过很快就会被熟悉的人识别。
至于为什么,说来有趣,我刚才一位友邻的博客留下了关于这个思考的评论:经历是文字的灵魂,如何组成活灵活现的肉体,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就是文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没有经历过我所经历的,其实是没办法将那些灵魂组成肉体的。当然,文字创作本身是一种再加工的过程,说不定别人拿到我的经历,又会写出更有趣的故事,那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套图」一样,他原本就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去年写过一个剧本杀,一开始里面的故事矛盾设定是根据「现实层面」的点来设定的,比如一个鬼之所以会纠缠上一个活人,有的时候就是一个无独有偶的机缘巧合。但对于经常玩剧本杀测本的同事而言,他们并不理解这个「机缘巧合」所想要表达的意义。对他们而言,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觉得那些被鬼盯上的机缘巧合是根本没有戏剧性和可能性的——甚至作为一个玩家,会因为「这么一个无聊的理由而被鬼缠上」而感到生气和恼怒。
我也有想过是否要坚持,对于我和我的老婆而言,因为从事职业的关系,这样的「鬼缠身」其实是很具有「经典」教育意义的,只不过对于剧本杀这种追求逻辑、冲突、矛盾和机缘巧合的用户需求而言,这种经历又显得非常地「平庸」甚至是荒诞。我后来为这个剧本杀改了几个版本,虽然已经完全脱离了最初的那个关于「鬼缠身」的现实意义,但是因为经历的改变,故事里的角色好像也渐渐离我而去了。不过我把那些「现实意义」都留给了《如果我死后你有空的话》,我想描写的就是那些「死得平凡」的人,他们的背后或许没有像是剧本杀一样的戏剧性冲突和颠覆性矛盾,但是有一个无法被解开的关于执念的结,而那个结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就留在了心里。
好了,得把话题拉回到题目了。那位过了半年才发现我注销了豆瓣的朋友问我:注销豆瓣的这半年有什么区别吗?
我想了三天愣是没有想出来,因为注销豆瓣的时候就没有太多的仪式感,以至于,我并没有为注销豆瓣这个行为做出过多的「下一个阶段努力方向」的规划。新的500日写作也是莫名其妙的开始,为的是让脑子恢复对文字的敏感,然后回过头把去年的剧本杀和小说修改一个版本,仅此而已。但他却对我带着一种「期许」,认为注销豆瓣这么大的仪式背后,一定有一个更为庞大的计划,所谓的好聚好散,再重逢的时候,必定需要更大的冲突与矛盾,才能体现出重聚的气氛,和再一次散开的纠葛。
就跟剧本杀里原本设定的角色一样,他们或许只是因为一个「奇妙但平实」的契机被牵连,但旁观者并不买账,因为他们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好聚好散背后「好聚不好散」的狗血;而现实他们经历着好聚不好散的悲哀,却又深深地被一个「好聚好散」的电影结局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