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引经据典和乌合之众
我不是个很爱引经据典的人,不是不会,而是觉得大多时候都显得没有必要。如果没办法用自己的解释将一件事情说明白,引入大量的经典那不还是「别人所言」。当然了,我们不能否认信息汇总之能力,能把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理解的内容汇总到一起,不得不说也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卖点」。但是还有一些人,做的是「牵强附会」的工作,为了引据经典而挖苦心思,一篇文章下来,找不到半点属于自己的观点,说到底最后只是借用了古人的话术,然后肯定了自己的认知——你还没有半点可以否定的办法,因为那是古人诶,总不可能把他挖出来好好去理论一番吧。
所以,这个时代才不需要「哲学家」,因为那些辨思那些课题,脱离了引经据典,就会没多少人相信,但是不脱离了吧,又没办法形成文化意义上的「抱团」,当然就不会有更多人去关注和理解。
当然了,也不能否认「引经据典」的作用,特别是在观点的证明环节,如果能有别人的佐证,那就说明自己秉持的观点是「正确」的。怎么样?是不是发现好像又掉进那个「对与错」的陷阱了。毕竟我是个辩论比赛的常客,这种「非黑即白」的观点理应在我脑子里深入人心了。但主要是我有好几次都被虐待必须在正反两方来回跳反,结果渐渐我就意识到,所谓的正反两方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构想,而一个论点的两个极端中间,本身就有一个可以容纳所有人和思考的地带。
只是因为人们为论点提前定义了某一个「对与错」的时候,才会有了所谓的观点正确和错误。
就拿我小时候写过的诸多偏题作文而言,我认为使命是一种「诅咒」,就跟那个非要让人做出火车改道的选择一样,因为一个人背负了某种责任,就意味着他也将附带上这种责任让他必须做出对与错选择的诅咒;我还觉得团结是一种抱团的乌合之众,所谓的团结只不过是一个人失去了个性,想要融入到某种力量更大的组织之中,那这个组织就一定会出现一个必然的问题:谁应该是付出得最多的那个。这些想法,到最后都被老师批评为「脑子有问题」「心理不健康」。
最为流行「引经据典」的时期,大概是高中时期的作文,每个人都有一个小本本,记录那些「有可能」会用上的经典。我也有过这样一个本子,一开始还会记录些有的没的,特别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但毕竟这是大家都要用的方法,难免会出现经典「重复」的情况。比如写到大义凛然的时候,一大堆的屈原投江、刺秦酒别、乌江自刎的经典就来了。还有些同学也会因为这段时间只在看一本书,结果一连好几次的考试都是引用的儒墨道法诸子百家。
我用过一个很奇怪的经典,至今印象深刻。那堂考试的作文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然后我里面引用了一个自认为还蛮有趣的小故事,是海明威给他妻子写的一封情书里,承诺自己未来要像猫一样听话。大概想要立意的是,人在面对爱情的时候,都会藏好自己心中猛虎的一面。当然,那篇文章被批了,因为当所有人都在谈论「英雄的真性情」说的都是英雄背后那些铁血柔情的细微,而我谈论的是「英雄难过美人关」整些是作文最忌讳写的「情爱」话题。
老师问我:海明威的情书算是经典吗?我反问她海明威算不算伟大的作家。老师便拿了别人作文里的引经据典,认为我的根本就是坊间野谈,我很不服气,觉得这个话题为什么一定要引经据典,难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不可以是描写一个虚构的角色,老师问:那你写小说啊,写议论文就得有引经据典的内容啊。我有点不耐烦:我也没说我写的是议论文啊,我只是在阐述这句话的事实,而背景故事只是海明威写了一封情书给自己的妻子而已。
很显然,作为问题儿童这种问题不是一次两次地发生了,老师也拿我没辙,就只能放过我,但是最终的评价还是:你如果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得学会引经据典,而且是经典。
写到这里,可以说说标题的后半截「乌合之众」。写作文时引经据典还会有不同的「派别」,四大名著系的,特别是红楼梦系是最招阅卷老师喜爱的,大概是因为《红楼梦》是四大名著里最难理解,也是最容易各有各的说法各认各的对错的;儒墨道法也是一个派别,但这个派别因为年纪关系,很多人对它的理解还是很浅显的,但就是因为它的高深迷幻,所以在用它的时候,都会显得整个文章的气质都高深莫测起来——怎么样,就连这样神秘的伟人都和我的认知一样,你们有什么资格反驳我;欧洲中世纪小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派别,使用这一类经典的,往往都是家境比较优越的女孩子,大概是因为小时候有能力可以让她们看这一类的小说,所以他们的气质本身也融合了欧洲中世纪小说的那种贵气;我这种也应该算一派,但是门类有点杂乱,比如让我们回家收集「歇后语」的时候,我收集来的都跟屎尿屁有关,或者一些经典也是用的那个年代不该看的小说,甚至还有维多利亚时期的「禁书」等等。
派别之间,就意味着要抱团,抱团的目的前几天的文章也反复在提到——就是为了那个「对与错」。如果你用的《红楼梦》里的典故,但是没有红楼梦派别的人用得好,那你就是班门弄斧了;如果你用了一个非常巧妙高深的,那你就成了敌人。
哎呀,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个问题,中学生真的有这么多乌合之众的明争暗斗吗?好吧我承认,其实我写的是成年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