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再说


△ 150|到时候再说

健身完才意识到,明天要定时发布的文章只字未动,就写了个题目,而这个题目是前几天健身时突然钻进脑子的灵感。再翻出来的时候,和那个时候构想的内容又大相径庭了。本来想明天早起「到时候再说」,但键盘敲起来,灵感便来了。

本想讨论的「到时候再说」,其实是一种政治领域的「手段」。政治里是不应该将一句话「说死」的,所谓的满招损谦受益,在政治学领域显得尤为明显。有时候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态度,暧昧总比强硬要好。「一个国家承诺另一个国家不主动动用武力」,和「一个国家承诺对另一个国家不动用武力」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话术,而前者的「不主动」则是一种非常趣味的「到时候再说」,我不把话说死,而到时候再有什么不同的做法,那到时候再来找一个「合理」理由就好。

今天再写这个题目,准备临时追加点现实小故事。

借钱最害怕对方说什么?是「不借」「没有」还是什么拒绝的话?我倒觉得最怕的话应该是「到时候再说」,这句话是摸不透对方到底要不要借给你钱的。而且这句话对于借钱的人而言,还不好说也不好问;如果是追债的人被回了一句「到时候再说吧」,必然会问出一个具体时间,如果对方一个劲儿地说「再说吧」,那多少也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了。

多年以前有很多自称自己是「亲子教育」的专家雨后春笋地出来了,大概是因为到了生韭菜的红利期,所以这种专家特别多,各种头衔各种说辞。但是他们万变不离其宗地都提到了一个概念——父母对子女承诺的事情一定要言出必行。

我小时候算是经历过很多「到时候再说」的事情,比如下一次成绩考到多少分,就答应我一个要求之类的。一旦我有这样期许的态势,必然收到的都是「到时候再说」的答复,因为父母也需要评估我「到时候」的愿望是不是太过分了;如果我提前说出自己的愿望,又有一定概率会被当场回绝,自然想要再努把力的决心也没有了;相反,那句「到时候再看」虽然让人捉摸不定,但至少还是一票否决,多上几次「当」也就知道自己该不该去许下诺言,或是对自己的行为该不该有过多的期许。

大概是中考之后,我就很少再有「起誓」的环节,主要是自己对自己的期许也没有了,因为就算达成了所谓的目标,不仅没有人会奖励我,就连我自己也会不停用「到时候再说」的方法来拖延自己对自己的奖励——所以久而久之,就会在一个人的心底产生「我还不够努力,所以我不配」的奇怪想法。

成年之后,我经历过两三年非常自虐的时间管理时期。本来有个打算,想在自己的个人博客总结一下时间管理相关的经验教训,但总结来总结去,我发现时间管理的核心就是「放弃时间管理的规则」。话说回来,在那个自虐的时间管理时期,我开始学着给自己「奖励」,因为从小接受的那种无法及时兑现奖励的教育模式,已经对我对自己的期许产生了严重的认知偏差。在时间管理的时期,我对自己的「奖励条件」其实非常苛刻,比如一个月将Apple Watch的健身环全部合上,才能给自己买一个计划内的物品;或者是坚持写作到多少天的时候,才能给自己更换一个键盘……

「延迟满足」确实能给自律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有一个隐藏次生问题,因为没有在最开始被解决,就会在最后产生适得其反的副作用——「到时候再说」,在自律面前,人总是会通过压缩自己欲望的方式来完成自律的达成。一个人明明在想要休息和需要休整的时候,但是他为了促成自律的道德感,就只能不停地告诉自己「到时候再说」,就好像挺过去了一切就豁然开朗了——但事实上,他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会意识到,那些原本的奖励已经变得没有意义,因为他在与自律与人性对抗的时候,消耗掉了更多的能量,这些绝望的空洞,是一开始那个约定无法填满的。

这个时候,他们会告诉自己,我成功了,如果现在感觉不到开心,那就等到下一次,「到时候再说吧」。这也是我放弃时间管理的根本原因,人的自律不应该是一种自我约束形成的契约,而是一种因为想要得到某种成就而签署的平等条约,关于自律和自由的内容,我们到时候再说。

现在再回过头看自己的前半段的人生,虽然我没有从期许里获得多少奖励,但至少我还保持着那份对自己的期许,就算没有奖励,人生还有诸多「到时候再说」的变数和乐趣啊!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