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为韦陀


△ 142|昙花一现为韦陀

昙花,又名韦陀花,是因为它有一段和韦陀相关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就是两个因为真心相爱却被责难的人,一个被贬为昙花,一个苦求佛法断忘前世。为了让韦陀想起自己,昙花只在每年暮春时分朝露凝结的时刻展开,只为了在吸引在那时采露煎茶的韦陀多看她一眼,好想起这段被他遗忘的感情。所以为什么昙花只会在暮春的凌晨默默开放,暗自幽香,然后吸引一个求而不得的人。

关于昙花的故事是我爷爷「偷偷」给我讲的,因为那时家里有盆昙花,我每年都会错过它「不合时宜」的开放。为何要「偷偷」,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内涵情啊爱啊,对于我那时的年纪来说,更加「不合时宜」。

韦陀花的故事倒没有让我情怀懵懂什么的,主要有一个更迫在眉睫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甚至现在都困扰着我:是因为先有韦陀与花仙的故事才有了昙花,还是因为先有了昙花才被人编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如果是前者,有谁能证明?如果是后者,那神鬼妖魔的神话寓言是不是又不攻自破了。非要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先后关系,现在看来不仅少了情调,还显得有些无理抬杠。

类似这样的问题,伴随了我大部分的童年了。包括之前提到的那个「男人为什么会被用来定义男人」,另一些问题就显得更加地「无理取闹」。主要是因为前天晚上临睡前,突然有了一则《如果我死后你有空的话》里的灵感。我在用手机记下它的时候,牵出了一大堆小时候思考过的问题。

《如果我死后你有空的话》想要采用的是「电视剧」的结构,每一节讲一个故事,主线故事从一开始就穿插在主人翁的身上。至于这个灵感,我暂时还不能公布,因为我早就发现一个写作的「诅咒」:只要把灵感都说了出来,自己就再没有想要创作下去的冲动。

题外话

前天睡前蹦出的那个灵感,和很多年前我想过的一个「浴室沉思」有关——如果孟婆汤真的存在,那为什么人类世界还是有那么多关于回忆制造的生理疾病?

这个问题虽然有些无厘头,但我觉得有很多值得讨论的点。首先,如果真的存在孟婆汤,那为什么还会有真实的「轮回缉凶」的案例?比如当年印度就有一个被凶杀之后,死者轮回到一个陌生人身上,那个小孩记得所有关于凶杀的事实,最终引导着大家揭开了自己被凶杀的真相。从这些轮回缉凶的故事来说,孟婆汤的功效或许不是我认为的那样。

妈的,「轮回缉凶」又他妈是《非公开梦境》里面原本会涉及的内容,所以今天这篇文章的意义是让自己意识到自己该「填坑」了。

题外话

其次,如果孟婆汤存在,并且效用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可以忘记自己在世时的所有事情。这多少有些残忍啊!如果真的有这么灵验的东西,那医学是不是应该往这个角度去思考一下——这个时候就会被反驳了,阳间和阴间的事本就不可能重合,因为没有任何的研究可以表明,那些喝过孟婆汤的人,是否真的「成功」了?

真的到要认真讨论、去拆解、去怀疑、去证明的时候,人们就会用那个「信仰的最高尊重」来否决一切的猜疑——对神明抱有敬畏之心。不过说实话,我在提出这些奇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怀疑神明的存在,而是卡在了一个尴尬的「前后顺序」上,就好比昙花到底是因为神明的存在而有了它,还是因为有了它,才被人撰写了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但换个角度,又能理解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过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呈现的故事,昙花的存在,在不讨论「前后顺序」的情况下,作用是让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变得更加的写实和壮阔。至少人们在等到昙花一现的那一刻,会突然想起那个让人动容的故事——以至于会拓展到自己的身上,是不是自己也正在等一个求而不得人,或是还在寻找那个把自己忘得一干二净的真爱。

毕竟中国人从小接受的价值观,是对爱与性的保守态度,特别是包办和对权威性的尊重。韦陀和花神的爱是必然会被拆开的,因为故事的意义除了教育,还有约束,一种从精神层面的约束和感化。但拆开归拆开了,但是昙花对韦陀的爱既然无法被磨灭,韦陀求佛学法的虔诚又必然使他与情欲剥离——那他们两个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被人们继续下去,昙花还得开,韦陀记不起,这真的是个毫无意义的芥蒂。

既然想要表达神权的权威,倒不如直接把花神贬为凡畜,让她去喝了那碗孟婆汤,也就没有后面这些被人延续和自我感动的故事啦——除非,孟婆汤或许根本就没有作用,人们喝下它,想忘的不会再记起,而忘不断的下一世还会继续。

「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

但神没有说的是:「花会春来重绽,缘也不过是抽刀断水。」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