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你妈🅱️远


△ 132|永你妈🅱️远

这篇文章留了一个今天早上11点发布的定时,结果里面的内容一个字都没写。现在已经是10点多了,有一种要在倒计时到来之前拆掉炸弹的紧张气氛和滥俗剧情。

昨天写下这个题目时,是打算作为《加你妈🅱️油》《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姊妹篇。所以在最开始需要温馨提醒的是:

请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当成人生信条的朋友,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请关闭该网页,免得接下来的内容会引起你的(生理及心理)不适。

一些温馨提醒

「永远」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因为他没有标准可言,所以这句话才容易被过度滥用。特别是在感情层面,这应该是人们最常用来起誓的词语,一般而言,说不说「永远要在一起」这句誓言,对两个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影响,因为这不是一个合同条款,更没有违背它的违约责任,所以这句话就是个空头支票,预支的是耐心和信任感。

另一个「永远」的概念,最容易出现在各种鸡汤文学里,比如「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因为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概念,所以这个词是指向的是一种「恒定状态」。那问题就在于,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讨论「永远」是不是永远,就显得不懂情趣了,人们在这句话更应该去讨论的是「年轻」和「热泪盈眶」到底涵指的是什么。

并且问题就出在了这两个词的定义上面,因为对内和对外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那些把这句话当成人生信条的人,总是容易陷入到双标之中。别人的「年轻」就是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而自己的「年轻」是允许犯下那些因为「年轻」才会犯下的错误;别人「热泪盈眶」是因为被我感动,而我「热泪盈眶」是因为被自我感动。

说实话,我见过不少中年时期还在各种出轨外遇的人,都常常把这句话当成是人生信条,他们不觉得自己出轨外遇是一种错误,而是一种对「年轻」的追求,是不克制他们内心的冲动与激情。当然了,这两者之间是没有逻辑关系的,只是有部分「保持年轻」热爱出轨的人,把这句话当成了人生信条,而不是把这句话当成信条的人,就是容易出轨的人——但偏偏,这群人就爱跟人用这种傻逼的逻辑争论不休。

「永远」这个词,多少带有法国诗文那种放荡不羁的浪漫质感,因为谁都说不出永远到底有多远,就是因为这种「证明恶魔存在」的命题,让人总是摸不着头脑地热爱和追崇。我有试着分析过这个词的魔力所在——「永远」应该是一个悖论,即我们如何定义「永远」,是因为我们知道「永远」的边界在哪里而定义他要比一般的时间都长,但「永远」本身是没有边界的。

我小时候就发出过这个疑问,在《儒林外史》里有提到这样一句话:「今欲有凭,立此过继文书。永远存照。」那时我在想,永远存照根本就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换到现在,那个时候人们所立的凭据还能找到吗?既然找不到,那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

但是反过来,如果凭据真的能在当下找到,但是立下凭据的两个人早已百年,这个凭据对他们而言也再也没有意义。除非有三个条件同时满足:1、他们签署了一份关乎于下辈子的约定;2、他们有来生,并且还保留着前世的记忆;3、他们签署的契约能够被「永远」保存。只有当这三个条件都存在时,那「永远存照」才会有可能性,否则一切的「永远」都是跟着当事人的生死来约定的。

那这样是不是可以说,「永远」的长短取决于当事人的生命长短?

「老公,我永远不会离开你的。」转眼老公去世,妻子改嫁,这算不算是违背了「永远的誓言」。放到现代社会,还有一大堆人会攻击这个妻子,认为她违背了她与丈夫之间的「契约」。既然是永远,就应该信守承诺,终身守寡。但如果这个故事的主角换成他们自己,他们又会为这个「永远」的定义来开脱,自己的幸福对于已逝的人来说才是最希望看到的……

所以「永远」取决于定下永远这个概念人,他们去决定「永远」有多长,是对方的离世、还是约定事情的不再可能、或是不需要再有更多的投入。「永远」就像是契约关系里的格式条款,没有它就好像两个人的关系无法成立一样,但是这些东西都是「请仔细阅读后勾选知晓」的设定一样,没人会去看,但必须要有——如果感情双方没有这样一个约定,就好像他们走不到永远一般。正因为是格式条款,所以其他的意思自治都是高于这条条款的,「永远」只不过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存在罢了。

如果放到「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里面,「永远」是一种状态上的约定,即保持在某一种他们认为应该保持的状态中。「永远年轻」这句话听上去就让人产生过分瞎想,最直接的就是寿命上的延续,而深层次的,是他们拥有不用对自己情绪负责的权力,只要感到不爽就可以发泄出来,不需要考虑他人的眼光——这也是种年轻;他们拥有不会衰减的性欲,可以和不同的人做爱,他们称之为年轻,因为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冲动付出相应的责任——这也是种年轻;他们保持思维的活跃,用喜欢和不喜欢来定义世界,用非黑即白来看待彼此,这是种多么可贵的赤诚与纯洁——这也是种年轻。

但是人终会长大啊,并不是因为你的个性签名改成了这句话,你就可以永远地保持年轻下去,就拥有了随意释放情绪的特权,就可以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到开脱的理由,或者是还可以保持着非黑即白的热情看待世界。

有人会说了,这是一种期许,一种人生的态度。那么问题来了,我从头到尾都没说「对与错」,为什么非要觉得我在评价「永远」的时候是用的否定态度呢?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还在「永远年轻」,保持着那份非黑即白的认知。

为了公平起见,我也把我的人生格言说出来,避免我只是一味地评价别人的「永远」,而显得自己多高尚似的。

永远挑事,永远don’t give a shit.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