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别发倒计时,好焦虑
标题是上次看到一个人的评论,发布的地方,是在一个电报频道的每日早起广播,内容很简单:早上好,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年已过百分之多少,距离今年结束还有多少天。然后,有个人回复了这句话——别发倒计时,好焦虑。
换做以前,我肯定会评论他的评论:好焦虑就取消订阅,你焦虑就要让别人陪着你一起吗?
某一年的大地震之后,所有人都在QQ空间、微博、朋友圈发菊花、蜡烛之类的表情来进行祭奠,我提出了一个疑问: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可想而知,我被群起而攻之,也因此在学校里获得了大批量的道德圣人与我对立。那一年,虽然我还没有和我老婆认识,但她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所以两个「烂人」最后相遇了。
前几年,微博一般会从国庆节前夕就开始流行转发红旗手,然后在名字后面添加一个国旗icon的活动。有一年我被「钓鱼执法」了,转发了一个隐含这个触发关键词的微博。那条微博大概是在讨论,转发红旗手到底是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结果因为被钓鱼执法,所以我的名字后面跟了三个月的国旗icon。那一年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然后开了个玩笑:会不会某一年开始,那些没有转发我是红旗手,而在名字后面追加一个国旗icon的人,是不是会被标记为「不爱国」,最后成为犯罪记录。果不其然,从去年开始,豆瓣的鹅组便开始统计有多少明星在国庆节、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九一八勿忘国耻日的时候转发相关微博,罗列的清单指向的就是这些明星的「不爱国」。
还有一年,家里有亲戚去世,我在朋友圈依旧在转发些搞笑沙雕的内容。家里有人不乐意了,在家庭群含沙射影我,觉得我没有跟大家一样,去缅怀已逝的亲人。本以为我会在群里看到,但由于我屏蔽了群提醒,所以我还是肆无忌惮地再发些「不符合当下情况」的东西。虽然我没有主观故意,但对他们而言我这是在变本加厉,所以我也干脆承认: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就算是我的至亲去世了,我也不会逼着别人给我保持朋友圈一天的肃静。
前几天生日,并不希望多少人在一大早就打扰我的清梦要祝我生日快乐。小时候,身边很多人都会比赛,谁的生日当天能收到更多的祝福,还有的会去肯德基过生日。自觉比不过,所以我也很少参与到这样的比赛中。但偏偏,这些排位也是大家最愿意去对标比较的。中国人很可爱,总是会用「礼尚往来」来作为公式优先套用到一些事情上面。我并不觉得讲人情是件坏事,甚至有的时候,这是人们可以利用对方的技巧。我观察过,越是在意自己过生日会不会收到祝福的人,就越是会用「礼尚往来」来计算成本的。他们会记录每个人的生日,然后再定期祝福,我有怀疑过他们是不是销售人员,因为这毕竟是很多拙劣销售手段最常教会大家的方法。那一次,一个人祝贺了我的生日,他的生日也是过几天的事,但由于我太忙忘记了「回礼」,在他生日第二天再去找他的时候,他已经把我删除了——大概是因为我没有顺利地从他「礼尚往来」的规则里被合规地计算过去。
也是某一年,微信朋友圈突然关闭了非好友评论可见的功能,区别了QQ空间那种,无论什么人回复当事人,其他人都能在当事人发布内容之下看到陌生人的回复。自从这个功能关闭,我们也只能看到共同好友跟别人在朋友圈互动。但偏偏,这个功能的消失,让一些人失去了「乐趣」,又让一些人钻到了「空子」。不知道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会经常在自己的朋友圈下面给自己回复,但回复的内容似乎是在回复某一个给他评论过的人(我们先考虑他们的朋友圈确实出现了这样一个人)。这种自问自答的回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对过去原本可以看到陌生人消息的功能补偿。但后来,这个方法被销售、营销人员学走了,所以他们的每一条朋友圈下面,几乎都有自问自答的回复,看似回复给某人,但实则是想让所有人知道他回复了谁,又说了些什么。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回复背后有没有人,都像是亚当和夏娃最后的那片树叶罢了。
这几年,国外的社交媒体在「这方面」就比较落后中国。到现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还流行那种「父母答应我如果有1w个点赞,我就可以养一只小狗」的内容。关键是,人们还是很乐于去做这件事情,有人信有人或许只是随手一点。这种苗头只要第一个人吃了红利,那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会是这种类似的手段。中国的社交媒体虽然不流行这件事情了,但类似的事情一直都存在:今晚直播间打赏榜一,我脱掉内衣跳抖奶舞哦~
一般到这个时候,就应该摆出一堆心理学的大道理,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社交媒体做出这样的举动,为什么会有人非要到别人发布的内容下面,去抱怨和抵制,而抵制的原因往往就是他们主观原因:不要发倒计时,因为我看到会感到焦虑。
但今天的内容就在这里吧,因为谁都会讲大道理,但是我就是个不讲道理的人,所以别跟我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