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没在一起你遇到我会跟我出轨吗?


△ 117|如果我们没在一起你遇到我会跟我出轨吗?

前段时间很不吉利地聊些死亡的话题,最近换个话题,聊感情。

标题是取自于一个「感情陷阱题」:老公,假如你娶的不是我,遇到我,你会不会出轨?

很显然,这个问题之所以是「陷阱」,是因为人们把问题想得太狭隘了。因为他们把原本的婚姻关系也作为了这道题的前提条件,所以这道题怎么回答都是错——但我倒觉得怎么回答都是对的。

前几(十)年,很流行各种类型的「感情测试题」。就好像这些题一旦做对,自己岌岌可危的感情就可以得到救赎,或是能证明自己找到了一个绝对不会背叛自己的对方。其实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为感情的好坏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首先,感情关系没办法被量化。以前我构想过一款名为「忠诚度量化」的APP,同时搭配的还有一个「道德绑架成本计算」的APP,很可惜,由于卡在了「如何量化感情」这个点上面,这两款产品本身是没有进一步规划下去的。有人愿意坐在宝马里面哭,也有人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有人追求的就是吃屎的爱情,但也有人会去核算自己的「人生成本」宁愿要一段喝粥的婚姻。因为追求不同,所以感情是没办法被量化的。一个人觉得男朋友为自己淋雨了十次、感冒了六次,这是因为爱情;但是另一边觉得让男朋友淋雨不算什么,要让男朋友下跪认错的次数才能说明爱之深切。两个人的感情就根本没得比较的标准,还不如比比上床的时间,你说1小时,另一个内卷要说2小时,两边背着对方偷换了性关系,一个发现只有3分钟,一个只有5分钟。

其次,感情关系是没办法具像化的。但凡人还保留着「尾巴」,那就没有这么多屁事了。要怪就怪亚当和夏娃非要去吃那个苹果,有了羞耻心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被那片遮住生殖器的树叶给搞得朦朦胧胧的了。如果人有尾巴,那就简单了,高兴摇尾巴,对彼此有兴趣两个尾巴会本能地勾缠,遇到有压力的同性会夹紧,遇到愤怒和恐惧会炸毛。大概就是因为不想让人类这么容易被猜出来,尾巴才会在进化的过程中被迭代出去。当然了,看见喜欢的人会心跳加速、会脸红、会勃起、会湿润,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但他们依旧不是具像化的,而是一种感受——唯一一个明明可以被具像化的「勃起」,结果还被严格地区分出了「感情」,因为他们觉得那是「性反应」,不应该颠覆感情的纯洁。

再说,感情关系既然更偏向于意象化,那就得看如何定义这些意象化。你有心跳加速的时候,我也有发烧的时候心率猛增的时候,那到底怎样的心跳才是所谓的「小鹿乱撞」?意象化最难的点,就在于容易受到主观影响,从而赋予更多的解读。一个不经意的对视,都可以在那些感情类的文章里面,被拆分成好几种含义,可想而知这种「诠释意象化」的红利得有多大。同时,从当事人出发,同样的意象化也会因为当事人的主观心态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一个男人精虫上脑,在地铁里面看见一个女人和自己对视了3秒,就觉得对方是不是对自己有好感;但是同样是这个男人,上班的时候去厕所打开了爱国毛片带薪打飞机,从厕所出来之后,他看谁都觉得是傻逼。

既然不能被量化、无法具像化、意象化水又很深,那「测试」就成了充满魔咒的存在。但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关系,被测试的、和想要去测试别人的,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心态。一个像是出题人,享受批改答案推出结果的快感;而另一个是做题人,本就不喜欢考试和测试的人,怎么可能会在这些题目上面动脑子——毕竟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另一些排位上面了,比如手机游戏。

如何让做题人做得心安理得,让出题人出得不动声色,这就成了「感情测试题」的核心需求。此前有很多感情测试题,都是当事人作为考核方,去套用对方的行为能力。但很快他们会发现,这里面有太多虚幻的主观臆断,根本不能满足一个人偷窥到另一个人真实想法的需求。进而,有了新的模式,即为对方提出问题。回不回答、答案是什么、回答时的微表情,都是一个考核的标准,以证明对方是真心爱自己。

所以就诞生了一开始提到的那些「假设题」,假设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要先救谁;假设我没有结婚,你还会不会和我出轨;假设你家里人不喜欢我,你会不会和我在一起……但是问题又转回来了,因为是假设:我们在一起,而且我们都认为彼此是真爱,所以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都是陷阱。如果抛开这个前提,那这个问题又问得没有意义——你他妈谁,我为什么要救你?

比起这个,我倒觉得,感情测试还不如问一些更有可能发生的感情预设,这样实际发生了,反而对解决问题起到实际作用,例如:

  • 如果你爸看上了我,你会不会喊我妈妈?
  • 如果你妈爱上了我,你会不会接受我是你的爸爸?
  • 如果我妹妹勾引你,你会不会原谅我勾引你的哥哥?
  • 如果你妈知道了她是我和你爸生的孩子,你还会爱我吗?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