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UN


△ 116|RERUN

本来今天的标题应该是《葬礼》,接在昨天的生日文章之后,是原本的计划,结果刚好音乐播放到了《RERUN》,干脆就换了个题目,但内容本身也是一样的。

《葬礼》其实是我过去的一个派对项目。是帮一个三十而立的朋友,规划的一次生日宴会。在朋友三十岁的那天,为其举办一场低调的葬礼。为此我还去调研了适合做「活人葬礼」活动的地方,毕竟这不是殡仪馆会接的「生意」,当然也不是活动场所愿意接的不吉利「生意」。

《葬礼》的规划其实并不难。当事人,也就是寿星需要躺在舒服的冰棺里面,但里面的问题和透气性是必须要提前设计好的,不然假葬礼可能到最后会搞成真的。葬礼还是按照一般流程来,邀请的朋友也需要按照真葬礼的着装,签到、领取白花花束胸夹或手环,进入会场之后,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冷餐会。最主要的音乐,当然不会选择哀乐,则是由当时选择的,最代表自己「一生」的音乐。参加葬礼的人,不需要那么多规矩,可以吃冷餐,或是跟朋友聊天,或是跟冰棺里的「遗体」做一次告别。

葬礼正式开始,则由主持人开始引导现场的活动。朗读逝者的「遗书」,是对前三十年的告别;随后则是朋友代表,对逝者进行讲话,讲述他们与三十岁以前的逝者的故事。葬礼的升华则是在所有人按照规矩鞠躬完毕之后,宣布逝者复活,以三十岁的面貌重新走出冰棺,然后葬礼结束。

虽然这个想法很扯,换成我自己也不想搞这样有毛病的一出闹剧。但当时那个朋友,对这个项目非常地喜欢——不过很可惜,在三十岁生日之前,我们好像就因为工作原因彻底决裂了。所以今天这个故事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和「朋友」在一家公司做事,而是要学会合作。

在生日搞葬礼多不吉利啊!这是正常人的思维,我当时设计这个项目,本就是「反着来的」,但寓意很简单,30岁是一个人生的节点,从这个节点之后,很多心态和行为上都会有微妙的变化。当下是没办法一一罗列的,但在随后的人生重新总结,就能找到许多「关键词」来重新定义。对我来说,最直接的变化,是我放弃了「时间管理」,彻底变成了一个「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人。不是说变得没有规矩了,而是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那种约束是一种外在的规则,对内的规则是没办法用时间管理来规范的,而是一种对内的自律性在驱动。

不过讽刺的是,过去那些想把30岁搞得隆重的人,在30岁之后还是一副德行,甚至还变得更加心安理得。搞不搞那个「告别仪式」,人该烂的还是烂,人该没有希望的还是没有希望。就好像告诉自己7:00开始一定要起床努力的人,在看到时间已经7:06的时候,又告诉自己,从8:00开始,一定一定。他们总能找到合理的理由,这一点反而是我佩服的点。

小时候学过一首近现代诗,原本具有非常强烈的教育意义,但是我偏偏有刁钻的理解角度: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老觉得这首诗并不是让人珍惜时间的,而是应该「及时学会放弃」。明明有些事情,自己一拖再拖,上手做又发现很难,就不得不再拖到明天——为什么不能反过来想想,是不是因为这件事根本就不是自己能做的,所以才会「明日复明日」?

当然了,这种想法一定是遭到责骂的,认为我这是故意在「颠覆权威」。所以我把这个想法,藏在了帮别人设计的《葬礼》里,30岁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之后,一些本想努力但是毫无进展的事情,该放弃就得放弃了;有些执着明知没有结果,趁着年轻总觉得可以搏一搏的,也该放弃就得放弃了;一些求而不得,要面子不敢踏出去的那一步,该不要脸就不要脸了;有条件的不要再拖拖拉拉,该争取就去争取;没有条件的,就去制造条件,该犯贱的就不要老在意别人的眼光会觉得自己很贱。

但凡我能活到60岁,我就写本书,叫《放弃要趁早》,并不是和正能量对着干,而是总结自己的一生,别把时间浪费在那些误以为会改变自己的事情上面,找到合适的,活在当下才是三十而立这个节点之后,最有趣的命题。

所以我才说这未尝不是一种「RERUN」,30岁不应该是葬礼,而是一部电影的重新上映。重映的人生,虽然还会再经历以前的事情,但是因为心境的不同、取舍会不同、结果也会不同、自然乐趣也会不同。

  • 以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 现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是好日,放弃趁早咯!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