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数字信息该不该有坟墓?
话题接着《已故博主博客代管协议》继续说。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关于数字信息(博客)坟墓此前或许有人提出过,我对这个项目也有一定的想法。不过我并不在意这个项目的想法和创意,我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有能力的人来开发这个项目,如果您有能力可以完成这个项目,在完成后烦请告知鄙人,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项目的出发点。
观察了很多博客圈或联盟,出于各种目的、标准、情怀,聚集的是一群正在努力创作或是将创作作为目标的博客主。我偏偏很喜欢去「坟墓区」,寻找那些「已故」的博客,有的点开是因为服务器到期、有的是因为无备案号而被关停、有的早就消失不见、还有的虽然还活着,但已经是行尸走肉的状态。查看这些「已故」博客最后一篇日志,对我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虽然只是妄想,但我会在脑海里把他们放弃博客的原因,结合他们最后一篇文章的内容,想象出一个完成的故事。
因为分手而停止更新的大有人在;也有完成了某一个月的总结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的,他明明在那个月许下了那么多的承诺和希冀,但不再见他回来反馈;也有结完婚生育孩子之后,渐渐放慢了更新的速度;还有去了异地生活,便再也看不到他们新生活过得如何。
不过在脑补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一直坚信一个重要的准则:「过得幸福的人,往往不会勤于更博,因为他们会花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说这话显得自己很没有底气,我倒是天天都在写,但是生活也得继续。只不过写作对我来说,不过是早上泡杯茶后,在茶还无法凉透的两个小时内,动脑子或不动脑子或懒得动脑子写完的东西,目的是保持大脑思考(好像自相矛盾了),免得脑子生锈。
一个博客的停更或许有各种原因,但结局都是一样的——它们会在某一天彻底消失,而这种数字信息的消失显得更加的残忍。它们会完全从无法触摸到的互联网上消失,任何信息都无法被留存,而它们被统一为「404」这个编号。这样想想实在可惜——当然,有些内容其实也是一个人的黑历史,但是这些信息的留存如果能由人控制,那值得被保留的,确实应该有一个能承载它们的空间。
既然有人做「活着」博客的事情,那为什么没有人去做「已故」博客的「生意」呢。(说是生意,我是觉得保留已故博客,或是当博客主去世后,也希望博客能被保留下来,这是一种切实存在的需求,既然有需求,那就可以说成是生意。)

《已故博主博客代管协议》并不是一个玩笑,而是我真实在谋划的事情,不过这份协议也仅仅只能针对我自己。当我(被动或主动)停止更新博客后,若想继续留存博客,就需要有人能帮我继续运营。而后,博客的运营不再是关键,存续和维护成了这个博客的核心需求。当然,我在前几天的文字里,也提到过,已故博主的博客事实上也可以继续运营下去,但这对维护运营博客的乙方来说,是需要一定能力的:
- 正确理解前序博主的思维逻辑、认知角度;
- 如需更换博客运营风格,需要在某一个契机制造自然过渡的设定,比如一个人「失恋」之后,心情大变,随后写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等等;
- 由甲方提前准备好内容,按照约定定时发布;
另一种关乎博客的「死亡」,则是我提出的一个构想。能否设计一个「博客墓场」,里面保留着博客消失前的最后「音容笑貌」,这是一种反向的约定:
- 博客主可以为自己的博客设定确切的「死亡时间」,例如域名到期、服务器到期;
- 博客主可以为自己的博客设定「宣告死亡」的逻辑,例如博客停止更新半年或一年,则默认为博客「已故」,交由平台代为保管或备档;
- 博客主可以为他人的博客实行代管,即签署前面提到的《已故博主博客代管协议》,由友链博主或是博主亲人代为保管;
其实留存的方式很简单,比如每天抓取一次博客的首页内容或是截图,在某一天识别到404之后,将最后一次保存的内容或截图作为该博客的「墓碑」,然后留存在墓场之中。可以由博客主写下离开的原因,也可以留下空白的墓志铭让别人猜想,可以让人来缅怀,也可以让人来记起,可以当作是一个时间胶囊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打开,也可以将它藏在时间的长河里被自己忘记。
数字信息正式因为太多太杂,而变得让人意识不到应该去珍惜。现在已经不是纸面记录的时代,被用数字和代码组合成的信息,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他们可以是真实,但是也可以在一夜之间被认定是虚伪,他们可以保留一个人所想,但是也可以被另一个篡改剽窃。当所有人的信息都是虚伪的时候,反而都成了真实;若所有人的想法都是真实的时候,到最后都变成了虚伪。这大概就是我想要发起一个「博客墓场」的根本原因,我希望这个时代能为数字信息建立一个墓场:
每一个人都可以被忘记,每一个人也值得被记起。
目前来说,中国其实有一个这样的数字信息墓场,即2019年新冠病毒「吹哨人」、已故的李文亮医生微博@xiaolwl ,这里也被称之为是「中国哭墙」。
不过按照如今这个社会「离谱」的运作,总有一天,这里也会被封锁和遗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