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包袱


△ 099|偶像包袱

坚持写作第99天,用了「偶像包袱」这个标题。这是计划内的标题,是因为这里面存在一个内部逻辑。

我有认真地剖析过过去的自己——我是一个「偶像包袱」很重的人。会特别小心维护自己的形象,还好那个时候没有像如今的互联网一样,需要维护个人形象的平台不如现在的复杂冗多。我算是很早接触到互联网的那代人,家里在使用拨号上网时,我就已经在各种奇怪的聊天室混开了。为了避免自己被发现是一个小学生,我努力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成年人。

那个时候我做了一个信息转译的工作。我同时以小孩子的身份在跟一个成年人保持着有趣的笔友关系,我把他的见识、认知和发生的有趣事翻译成另一个版本,保留故事本身的内核,然后将这个身份伪装成另一个身份,在互联网上和别人进行对话。应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很喜欢收集别人的经历,然后重新转译成以我作为第一人称的故事。虽然这个乐趣现在看起来有些「变态」,但拦不住我乐在其中的享受。

就是因为这种奇怪的「人设」,我在那个时候成了一小部分人的精神领袖,因为经历的有趣、人生的多样、有些可以用简单直白的语句,去总结一些被很多成年人伪装得晦涩难懂的人生总结。好在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多杠精,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也有抱团,但还不至于要去挞伐别人的认知。观念上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选择哪一种观念的权力在看客自己手里。不过关于我伪装偶像的事不了了之了,并不是因为暴露,而是人们的认知并不是停留在一个层级,原本的那些「粉丝」很快也发现了更有趣的人。不再被人当成偶像之后,好像我的创作欲也少了很多,对别人故事的收集也变得没啥乐趣。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自己年纪也慢慢靠近我伪装的年纪,如果要卸下伪装,就必然会和以前的自己形成一种感官上的矛盾和对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格被拆解成不同软件、不同需求、不同功能,需要维护的偶像身份被分散,自然维护的成本就高了很多。加上现在的网络区别于以前,一个人要成为偶像的速度很快,被遗忘的速度也很快。有的时候精心经营的一个偶像身份,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瑕疵被人诟病,甚至是遭到社会性封杀。这是个悖论,你越是想要让自己成为诸多人的偶像,就越是需要流量关注到自己,而流量越多,容瑕率就会越低。稍微一个瑕疵就可能是毁掉一个偶像的关键。

之所以把「偶像包袱」安排在第99的顺序,也是这个原因。我不喜欢那种被包裹得完美的偶像,他们几乎是满分的存在,但让人觉得太过虚伪。就好像不放屁不拉屎的神仙,被高高捧在天上。99仿佛是一个偶像的临界点,再满一点点,他们就会被拽下神坛,然后等着新的神被授予神谕。偶像成就于粉丝,当然也毁于粉丝,他们会在某一个临界点之后,更希望看到自己创造的神被毁灭。从1到100,这是一个造神的顺序,也是毁掉一个神的倒计时。

相对可怜一点的,是那些没有人帮助他们但又想把自己推上神坛的人——他们则用自己造神的方式,让自己活在一个只有自己是神的世界里。这一类的偶像很容易被发掘,在朋友圈、在微博、在博客,无处不在,但又合情合理——因为这是别人的一种生存模式,他们如果连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是世界的神,那他们也会失去对人生的追求。

所以我倒觉得没有必要对这些偶像,或者说是「神」计较他们的存在与认知,他们一定会散播自己的神谕、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区别凡人,他们甚至会为了讨厌而讨厌,为了喜欢而喜欢。别人喜欢的对他们来说是乌合之众,少数人热爱的他们会逼着自己去热爱。他们会在到处不经意地总结自己,其实是想让别人看到他们的存在;他们不在乎地放手,其实内心已经构想了无数种关于别人的罪有应得……

这一类神虽然不会被推下神坛,但那个世界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变得暗淡无光——直到那个世界也不需要这样一个虚伪的神。

最后用郭德纲的一句话总结吧:你爱惜羽毛的前提是你是鹰,如果是鸡毛掸子就别费劲了。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