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8|最难的表演是演不了自己
今天要去演戏,但是文章是明天早上自动群发的。
翻译一下:昨天去演了戏,所以文章是今天早上自动群发的。
说是演戏,不过是得去玩个剧本杀而已。我好像从小就很有表演欲,之前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里面提到过,我小学的时候,因为表演能力被学校正在排练的话剧团看上了。初中高中更不用说,只要有话剧我都会去蹭个角儿。大学第一学期,搞了个哑剧,轰动了学校,然后就懒得再搞了,弄清楚了游戏规则就觉得万变不离其宗了。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成年人的世界,时时刻刻都得「表演」。演一个对别人尊重的人,纵使内心再瞧不起对方;或者演一个调和别人矛盾的和事佬,其实妈个逼的巴不得两边吵到不欢而散免得持续伤及无辜;或者演一个满脸堆笑的人,其实内心早就受不了对方的一举一动;或者演一个貌合得恩爱,但内在早就是神离得各玩各的。
很早以前我说过一句话,在「年轻」的时候,其实我自己都不理解那时候为何要写下这句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是无法表演出自己真实的模样。这句话像是穿越回去留下来的,因为在「年长」的现在,我好像开始渐渐理解这句话了。
你对一个演员演技的最高评价是什么,是「他演什么像什么」,还是「他演什么都有个人色彩」?
首先大家得避免一个误区,「演什么像什么」和「演什么都像自己」并不是两个对立的存在,并不是肯定了其中一个,另一个就自动被否定了。因为毕竟有以「追星」作为标准的模式,觉得自己的哥哥演什么都是自己也是一种演技,所以在这里不对这一类的表演风格作出任何评价。
话说回来,关于演技的最高评价,我比较倾向前者,即一个演员演什么角色都是角色本身,无法从角色上面看到他本身的演员个性。但好像这样一来,观众记住的都是角色,而不是表演者本身。如果是后者,一个人演什么都像是自己,但看久了多多少少又会觉得无聊。比如一个人一直以来只能演反派,这种深入人心的刻板偏见是对一个演员不小的伤害。
放回现实,「表演」这件事情又得反过来。若一个人千人千面,面对不同人能有完全不同的嘴脸,每一种嘴脸都恰到好处。如果是我们和这样的人深入接触,久而久之也会有种恐惧感——他到底哪一面才是最真实的?他口口声声对我承诺他是以最真实的一面面对我,但这一面也仅仅只有我看到(但又不希望再有第二个人会看到),但这一面是不是也是演出来的?但如果一个人,面对什么事情、什么人,虽然有演绎,但是总是围绕着自己一些核心的关键,那种真实的一面,像是表演里的演什么都是演自己,反而又让人觉得安心——不过巧妙的是,这里还有另一种极端,当这种真实不经过大脑,成为一种对外的统一符号,这个时候每个人不再觉得他是种「真实」,而是一种「太过自我」。
这个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明确地告诉你:生活不是表演,不需要那么多的虚伪。
但这句话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场景,父母对孩子说「一会你给我表现得乖一点,否则我回家收拾你」,或者是女人对男人说「你能不能表现得跟我更亲密一点,我不想让我的闺蜜觉得我们吵架了」,第一次见对方朋友的情侣把自己演得完美无缺,面对心烦意乱的同事为了面子上过得去又必须要表现出无话不说,调和的人要在乎所有人之间是否有可能的矛盾,有矛盾的人又得反向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太为难调和人了……
他妈的不全都是在演吗?所以我才说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是无法表演出自己真实的模样。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了所谓的社交成本,你发个脾气或是说句不好听的,都有可能会惹到对方,从而在你的关系网之中埋下了一个随时可能传递爆炸的隐患。但更多时候,你越是让步,对方越是得寸进尺,因为他已经把你的妥协当作了习惯,一旦你选择反抗,责任全在你的「不通人情」甚至还要被反向指责是你「太过计较」。
再回到那个问题,你觉得一个人的演技,或者是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演技,最高评价是「演什么像什么」还是「演什么都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