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姆斯小屋


△ 089|艾姆斯小屋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中国互联网现状的讽刺漫画,两个人站在数字「6」或「9」的两端,一个人说这是「6」,另一个人说这是「9」。这是理解上的互联网上会吵架的根本原因,两个人站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自然会有分歧。但本质上来说,大家还是围绕着「6」和「9」来讨论的。当如今的中国互联网不同,两个人依旧站在这个数字的两端,一个人笃定说这是「3」,另一边说「你是SB」。别说,虽然言简意赅感觉没有表达什么含义,但是好像完整地诠释了什么是简体中文互联网。

这两年,网上开始出现一些所谓「大局观」的言论,即把争论的焦点又放回到所谓的「大局观」之下,去讨论一些事情的应当和可以。比如此前一堆人在讨论「疫情反复上海为什么不封城」,结果没过多久这些大局观逻辑就被打脸,没想到上海还是决定要分区进行「封城」管理。当然了,最终解释权还是在这些大局观言论者的头上,因为上海不是一口气封锁,所以这种分区封锁本身也是一种大局观的体现,所以到头来还是大局观赢了。

我并不是一个会画漫画的人,但是要讽刺起人来还是有点能力,如果我要为「大局观」画上衣服讽刺漫画,那就得以「艾姆斯小屋」作为灵感,在一个视觉误差的小屋里面,站在右边的人明显高于站在左边的人,那结论就是右边的人更大——而大局观就是「艾姆斯小屋」呈现的方式,明明是一个畸形的房屋结构,但由于视觉误差,导致人们看到了完全不同大小的两个人。错的并不是艾姆斯小屋的结构,而是它造成的视觉误差,才是简体中文网络环境里那些「大局观」之所以离谱的根本原因。

最近和很多人都莫名其妙地讨论起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那套奇怪的逻辑——如果你小时候也一直有一个被比较着长大的「别人家的孩子」,那这种感受就会更加明显。「别人家的孩子」要是做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那被数落的一定是你;如果你和「别人家的孩子」都同时做了不得了的事情,但是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做得更好,被作为反面教育的还是你;如果你和「别人家的孩子」都同时做了不太好的事情,但如果「别人家的孩子」闯的祸更小一点,那被处罚的还是你。如果你什么都没做,但是「别人家的孩子」把事情搞砸了,那他是值得被原谅的,因为他敢于尝试,而你整天无所事事;只有一种情况,「别人家的孩子」搞砸了一件事情,而你做了一件不错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没有人会再来评价你和「别人家的孩子」,因为你们两个已经不在一个空间里面做对比了。而前面所有的落脚点都会是教育你的情况,就像是两个站在艾姆斯小屋里的人一样,只要把一个人放在看上去更大的位置,你就只能在最小的位置成为被对比、被数落和被责难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大局观,你做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你做的错的就一定是错的。

长时间以来我都被人诟病,总是提出问题又不提出解决办法,比如我总是说穿很多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所在,至于解决办法,我常常都是总结一句「就这样吧还能咋地」。并不是我不想总结,而是真的总结了也没有任何作用。就跟「艾姆斯小屋」一样,保持在一个造成视觉误差的视角去看它,无论放进去多少人,多少的实验对象,产出来的结果都是左边小右边大,没人会怀疑自己的大脑欺骗了自己,更不会承认自己认知上又不得不要重新修正的错误。但如果把一个人放到动态的场景里去看「艾姆斯小屋」一切都解决了——那处于家庭教育漩涡之中的,到底是旁观者更清楚,还是那些当局者更迷,这件事情本来就没有太必要的讨论。就连身处「艾姆斯小屋」的人,都懒得再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怎么还可能听一个局外人告诉他看到的一切都是错误的。

所以啊,那些「大局观」你听着就行,没有必要纠正他们觉得眼见为实的事实。

当然了,在「6」与「9」的讨论之中,还有一群可爱的,且无害的存在,就是无论从那个角度去看,都能从「6」跟「9」中间看出那些情色意味的人,这样的人反而应该珍惜,因为毕竟他们是看见了所有角度的人,甚至还联想到了不堪入目又情理之中的场景。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