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6|文不对题
我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大概会惹到一些人,所以我先讲几个故事。
什么地方最容易看到理由「离谱」的争吵,我大概会推荐你去机场转转。在机场你能看到很多看上去离谱的争吵理由,但好像那个理由又是当下他们唯一能够吵起来的原因——吵架的双方多是乘客与地勤人员、父母子女、夫妻情侣之间。在我印象里,我记录过好几场在机场发生的争吵。
一个母亲在行李转盘前等行李,她看上去很着急,在头等舱的行李优先转出来的时候,她便开始一个一个检查,甚至拿下一个行李之后,才发现并不是自己的,又艰难地将它放回行李转盘,然后接着搬下来第二件并不属于自己的行李……直到她的女儿从洗手间返回,母亲破口大骂,带着哭腔斥责女儿:「你为什么非要这个时候去上厕所,我们是什么行李我都不知道!」我觉得女儿大概是对母亲的这种歇斯底里已经习以为常了,她懒得听她抱怨完,便呵斥回去:「你慌什么慌,我们的行李在后面。」母亲见女儿并没有认错的行为,继续寻找可以斥责的理由:「你飞机上为什么不先上厕所」「我们东西又不多你为什么要托运」「要不是你要带这么多东西我们的行李箱就不用托运了」「你买这么多东西我们怎么拿得回去」……「你不是也买了很多吗,那一会把你买的东西都扔了吧?」女儿说完这句话后,那个母亲再也没有继续责难。而是转而拿起电话,开始斥责起因为堵车还未能及时赶到机场来接母女俩的丈夫。忘记说了,那趟航班是从国外回来的,行李是不允许随身携带必须办理托运的。
区别于母亲的角色,父亲挑起的争吵就没有那么多「无理理由」。我见过最离谱的,是因为机场关闭吸烟室之后,一个父亲在吸烟室门口与工作人员争论的场景。他质问工作人员,关闭吸烟室是谁规定的,有文件吗之类的。儿子大概是觉得丢脸,去劝阻了好几次父亲。他作势要当场点燃一根香烟,工作人员无奈,只能叫来安保人员,见是警察模样的人来,父亲瞬间没有了嚣张——但这股能量并没有就此被打断,回到候机区域后,他大概是越想越生气,开始朝着儿子发脾气:「不让我吸烟,是要让我死吗?」儿子一开始还会耐心解释「国家规定室内不让吸烟了」,「狗屁规定!」丢下这句话,父亲就离开了座位,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不知道他最后是不是连那趟飞机都不打算乘坐了,或者是因为在厕所偷吸香烟被彻底抓进了机场的拘留室——不过看到他因为安保人员出现时,那种像是一只狂吠的吉娃娃被主人松开了绳套一样突然丧失气焰的模样,他应该不至于做出这么没头脑的事情——也不一定,他或许是找下一个工作人员,在有绳套的情况下,又吠了起来,回到那只吉娃娃的模样,吠得眼珠子都快要从眼眶里脱落出来。
夫妻情侣之间的吵架就要简单得多,不会像母女吵架总是在找一堆不痛不痒的理由,最关键的是,夫妻情侣之间的吵架更像是一局乒乓球比赛,一来一回有张有弛,要分出输赢往往需要胶着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飞机晚点了,早就说不让你买这一班机票了!」「飞机晚点又他妈不是我造成的你凶我干嘛?」「如果你不着急非要早上走,我们会坐到这班飞机吗?」「是你说的早上的机票便宜点,现在又成我的问题了吗?」「我们为什么买便宜的机票你自己心里不清楚吗?」「怎么,嫌我赚得少了啊!」「我哪敢说,让给你妈买张机票来这里都不肯,结果现在闹到得回去看她老人家了。」「那你别跟着我啊!」「我不跟你去你妈又要不开心了,我可不想!」「那她来我们家住两天你开心吗,装什么孝顺啊!」「你妈对我指指点点的你自己心里清楚,你敢帮我说话吗?」「你做得好我当然帮你说话啊?」「那嫌我不好还跟着我干嘛!」男人不再说话,我大概猜到他们把「离婚」是作为了夫妻之间墨守成规的敏感词,虽然说是争吵,不过我到觉得这是他们维系着这段还未离婚的婚姻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了。
机场里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这个毋庸置疑很多人都了解过了,几乎都是那些控制狂对「失控」的过激反应。我还有很多关于机场内争吵的素材,这得感谢发明文字和手机的人,至少我可以在观察人时候,伪装成在玩手机而记录下他们争吵理由、表情、甚至是识别到他们的情绪变化。这个时候就有道貌岸然的人站出来了,说我这是在偷窥别人,你们得把我想象成是那些在公共场合画素描的人,他们为什么被称之为艺术家,而我是个死变态呢(当然我也不觉得这是贬义的评价)。你们敢吵,我就敢看,看热闹的还嫌事不大,你情我愿的有什么不可。还有大街上被拴着狗链塞着肛塞装成狗爬行的人呢,人家完成主人任务的时候不就是为了让别人看到心里才会爽的嘛。
好了,写到这里我开始「偏题」了。其实这就是我经常做的无聊实验,我经常在文章开始结尾和文章中间写些文不对题的东西,这是很早以前养成的一个「坏习惯」。我发现语文老师也好、表现出爱学习要看值得学习作文的同学也好、豆瓣微博上的用户也好,都懒得把别人内容看完之前,就开始妄加定义和评论的。当然,写博客也不一定是要让别人看完,超过140字微博长度的内容,就已经不符合很多人的阅读习惯了,更别说没能在最开始甚至是标题党的部分就吸引到用户,本身也说明电子内容是失败的。自从「以前在考试作文里把开头结尾写得很漂亮,中间夹带了一堆冷嘲热讽的私货」之后,我就发现这项实验极具社会意义。不过也有被发现的时候——一阅老师见字迹不是自己的学生,就潦草略过;二阅老师一眼看出我夹带私货的行为,再看看一阅老师的分数,也多少知道前一个老师得有多「程式化」。
我很喜欢认认真真看完别人的长微博和博客,然后在评论里面总是能看到文不对题的评论,说了又好像没有说的废话往往截取到的都是文章里最开始的感叹或是最结尾的结论。别人的动物离世了,他憋了半天也只能说句节哀顺变,但其实人家想要表达的只是记录当时的那种复杂和逃避的心路历程;别人从受伤去医院的经历中看出了别样的人生感悟,他说他这里也受过伤,但其实人家真的只是从一个生活的细微推导出了可以反应出在实际生活的规律;我说我观察到了机场的争吵,他说我像个变态偷听偷看,但其实我只是在记录那些控制狂是如何一点点把自己逼疯。当然,说不定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因为我过分解读了写博客的人。
结尾的部分还是得把夹带私货的部分藏好,要回到争吵的部分继续聊。
因为对「失控」的恐惧,会让人们只能从已知的领域去解释自己对未知的恐惧。争吵有的时候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但如果对方提供了一个道德绑架的机会,那彼此之间就会围绕着这个点展开无休止地争吵与回旋,就跟那场乒乓球比赛一样。而一些人在自己已知的领域狂吠狴犴,也是因为「已知」和「在自我的控制之下」就跟那条拴住吉娃娃的狗链一样,一旦脱离狗链的约束,他们也不敢再对别人吠叫什么。
文不对题的争吵、话不投机的尬聊,更像是控制狂在失控前的痴人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