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5|说素质
昨天难得影院观影一次,但是也说服自己大过年的去影院看电影本就是折磨自己,所以不要对别人的素质抱有太高的期望。这话说出来有点气人,但是这应该是大多数时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至少不要成为在别人眼里「没有素质」的人,如果遇到别人是这样的人时,我就降低自己对事件本身的期许。再不济,就放弃去做某一件事的想法,从根源上杜绝自己会因为遇到不讲素质的人——这个跟「不要穿得太暴露会被人强奸」的道理好像一样。
结果昨天还是遇到了,而且遇到的还是一个值得分析的典型。
一对情侣拿着爆米花汽水迟到10分钟以上才进入到电影院,落座我的后排后。因为错过了10分钟的剧情,男人开始一个劲儿地大声询问女人,问题多是「为什么」,从为什么要取这个标题,为什么剧中的角色要做这件事情,到为什么这个人要喜欢这个人。在一连串的为什么之后,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的情况下,他开始和女人聊起了人生,用「我觉得你应该……」的句式开始教育起女人来。大概是他们在观影之前,在聊着什么的。我实在觉得吵,就回头看了他们一眼。我其实准备好了请对方稍微安静一点的祈使句,但是我也想看看这个男人到底会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眼神怀疑——果不其然,我没有说话是对的。我刚回过头,他声音又提高了一点,不服地说道:「电影院怎么不能大声说话了?我就要大声说!」
我识别到女人的情绪(对,我有情绪识别的能力,请参见《一月总结》),她很尴尬地顺着男人的话制止了他。男人的声音是小了点,但是总归不是自己消耗掉的这股情绪,所以他把脚搭在了我旁边空位的椅背上,开始抖腿。男人的情绪对我来说只有两个字:「挑衅」,只要我再一次因为他的某一个举动制止了他,他就可以和我发生正面冲突,但是我并没有搭理他。见抖腿没有用,又开始把吃爆米花的音量提高了很多,但是我还是没有搭理他。
见我不接茬儿,他稍微冷静了下来,虽然还是和女人在不停地「为什么」,但是好在他好像意识到自己刚才有点「丢脸」了。接着他换了一个思路,与其让我接茬儿和他正面冲突,他干脆开始寻找起我的瑕疵来。因为我的手表提醒我起身站立亮屏了一下,他很激动地看到我似乎要掏出电子设备的模样,已经准备好要在电影院质问我。结果我只是把手表熄了屏,说实话,那一场电影我根本就没有掏出过手机一次,为的就是不想再和这个男人有任何的冲突机会。我可不能看完一场电影被直接送进了医院,或是还得去公安局报案折腾一圈。
后面这个男人还做了一堆「有趣」的事情,比如起身上厕所之前,打开手机电筒在我的身上照来照去;电影结束前对这部电影负面点评;临走的时候用眼神威胁我之类的。不知道我有没有好好地表达我的善意,因为我全程都戴着口罩,只能用微笑地眼睛示意他。
其实我在最开始因为我的眼神刺激到他,我就已经「认怂」了,毕竟我跟老婆一起来看电影,如果真有个什么冲突,吃亏的一定是我们。所以我对他后续的挑衅也「不敢」接茬儿,甚至还得注意自己会不会留下能被他反过来指责的话柄。不过观影过程还是很开心,因为无视他的存在,也就少了对自己的折磨。但是我相信他肯定过得不太开心,一遍又一遍地在脑子里经过他刚才一系列「被人指责」的尴尬画面,尴尬到羞愤的时候,就踢踢我的椅背、或是大声地喀嚓喀嚓爆米花。结果我都没有接茬,所以这种发现出来没有找到沙包的情绪又回到他的大脑里面,叠加起来,找下一个尴尬到羞愤的当口。女人和我一样聪明,她大概是在和他恋爱后的某一个瞬间说服了自己,男人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她和我一样,无视这个男人释放的情绪,只能让这个男人在内部消化那些晚上回家睡觉时候会突然羞愤地砸床面的尴尬情绪。
记录完这个故事,我意识到这好像不是「素质」的问题,而是这个男人过度的心理防卫机制。
我不知道他们在「迟到并在所有人鄙视眼光之下落座电影院」之前发生了什么,但是我大概能分析出来——因为他们买了爆米花和汽水,而且好像还是最贵的那一档。因为我在开映之前也去买过水,在爆米花的柜台傻呵呵地站了2分钟,才被工作人员提醒这里是手机扫码点单。我相信他也经历过这件事情,在那里排队,当找到自己的时候,才被工作人员提醒是扫码点单。因为已经迟到观影,他当下一定有一股怒火没办法发泄出来。他或许跟工作人员有过小小的争吵,将自己迟到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投射」(Projection)到食品销售工作人员的身上。然后他买了最贵的套餐,以便于「补偿」(Compensation)他「迟到」与「不懂扫码点餐对他造成的自尊心受挫」混合的负面情绪。
接着他们在所有人鄙视的眼光之下落座电影院,这件事情又在他的自尊心上伤了一道,在「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和对「失控状态」重新把握主动权的共同驱使下,他开始不停地询问女人关于缺失10分钟的「控制权」,因为此时此刻电影里发生的故事都是他不了解的,而这种不了解的原因,也是他刚才经历了这一堆自尊心受压的时间,他如果再因为「不理解」回过头去指责自己,那这种情绪是倍增的。可以想象,我在识别情绪的时候,甚至能察觉到他这种负面的情绪应该是从今天的这场约会开始的。女人没有迟到,而是他迟到了——因为如果是女人迟到,他就有了绝对的「道德资本」,可以把今晚所有的不满都倾泻到女人头上。或者不是迟到,而是吃饭的地方是男人安排的,但是没有考虑到节假日人太多,他们不仅排队等了很久,还吃得一般,甚至还耽误了观影时间。
然而就是因为我的那个眼神,彻底点燃了他今晚想爆发而未能爆发的怒火。「电影院怎么不能大声说话了?我就要大声说!」是典型的「反作用」(Reaction formation)「转移」(Displacement)和「投射」(Projection)的结合,我的眼神不仅是否定了他的行为,也是当着他在异性交配对象(操,我写了个什么词?)面前让他颜面扫地,进一步毁掉了他今晚不敢触及到的自尊心领域。因为今晚的安排一定是他主持的,否则他会将这种抱怨发泄到女人头上。他先是「发作用」起效,他当然知道在影院大声说话是不对的,但是被人指出之后,他过度的心理防卫机制,会让他收缩道德感;接着他发现我是一个不敢跟他和他正面冲突的人(因为我只是用眼神而没有说话),进而把自己因尴尬得抠地的情绪「转移」到我的头上,因为在这个空间里,我是弱者。结果发现我并不接茬儿,进而又「投射」到我身旁空位椅背上,通过这种抖腿的方式来释放自己多余的尴尬情绪。
后来应该还有「合理化」、「抵消」等等防卫机制的介入,例如他评价电影很烂、观影结束后邀约女人去吃别的东西。当这些都是我无视他之后发生的事情,因为断开了对他情绪的识别,所以我也不知道他到底还在经历怎样的尴尬抠地。所以我才说,说不定晚上回家之后,他会狠狠地用拳头砸向某个不能反抗他的东西,以此来抵消他内心不停回忆尴尬场景而累计的羞愤情绪。
确实,这不应该是在谈「素质」,但是因为心理防卫机制而表现出的没有素质,反而值得被记录和分析。换一句话说,下一次我在小说里进行人物描写的时候,就不会再去解释他们内心的想法,而是直接反馈在他们的行为上。把这些心理防卫机制的成因都藏在文字的背后,这样人物就有了所谓的角色张力。
好了好了,说不定这段观影期间的小趣闻也是我的心理防卫呢,我把这个无法对抗的强者给「歪曲」(Distortion),小丑竟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