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1|简答题
回头去看了看上一个500日的写作,在第31天,也就是坚持到一个月的时候写了怎么样的内容,那个时候的标题就是《简答题》,是打算把跟别人问答内容作为写作的灵感来源,不过在我的记忆里,这个「栏目」好像就出现过一次?这多半也是因为没有灵感但是又必须逼着自己完成每日写作时留下来的「特殊产物」。
帮老师改过试卷,简答题有一套简单明了的修改规则——在答案中无论写了多少废话、无论是不是为了看上去很认真地在写答案,只要出现了那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被计算分数。因为知道这个规则之后,我几乎后来都是通过背关键词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要点。这套偷懒的规则,曾想分享给身边成绩好的朋友,但都被无情地拒绝,他们认为这种手段就是耍小聪明罢了。结果到头来,我到现在还是在用这种偷懒的方法,这也注定跟某些行业失去了机会——比如需要通篇记忆红头文件精神的公务员考试、比如需要明确记得法条内容的司法考试等等。
工作第一年,我的工作笔记做得规规矩矩;工作第二三年开始,工作笔记上面只有洋洋洒洒的关键词;随着工作的年限增加,开会时听不得别人的啰嗦发言,所以记事本上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涂鸦;到现在,我连工作笔记本都不知道扔到什么地方了。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甚至会反向地把简答题的那套「关键词」用到别人身上,无论他们讲再多、交代再多的前情提要,我都只会在手机上记下他们的关键词。只不过现在没办法当着别人的面乱画涂鸦,但是手机的好处就是可以公开地在没有关键词的部分摸鱼分心。
前段时间还在和妻子抱怨道,现代人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差,更别说让他们提出好问题了。结合现实想想也是,西安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最会问的问题和最会答的问题竟然是:疫情隔离在家低头看手机引发的颈椎病怎么防治?这种烂问题,一个敢提前准备,一个敢认真回答。现代社会,让人「提出一个问题」,比让他们「说出一个答案」还要难上好几倍。
但是有的时候「简答题」的答案要的并不是关键词答案。比如情侣之间的吵架,一方质问缘由,另一方只是简单地直击要害地回答结论,那换来的一定是另一方长达30分钟的「对方正在输入」,然后一口气发来一大段手指都需要划上五六下的内容。按照以前修改试卷的经验,这样写了一大堆,没有一句话写在关键点上,但是由于态度很好,所以可以「酌情」给予2分的「态度分」。吵架时的质问,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关键词,就算两人找到了争论的焦点,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吵架的核心在于道德责任归于哪一方,拿出「态度」就好。关于这一点,我也曾和别人讨论过,其实可以做一个情侣吵架自动应付AI程序,通过对对方吵架时的惯用词进行AI学习,然后以丰富吵架「态度库」,在进入到吵架模式时,自动根据对方的言辞进行模拟自动回复,回复的内容不重要,只要「态度」达标就好。很可惜,一开始非常认同我这个产品灵感的人,在人工AI学习的过程中,也没能挺过他一次又一次跟对方的争吵。
「简答题」的关键词模式会有出错的时候吗?当然有,而且非常容易出错。出错的原因不在于答案没有写对,而是在于「问题者」想要的是你的答案还是你的态度。就跟吵架一样,对方的质问并不是要你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要你在这个大家都知道的答案面前周旋刺探。例如,问我爱不爱你这个「简答题」,会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心里不早就有了答案,但是你希望的并不是我能回答上这个问题,而是在一大堆没用的辞藻之中,没有任何一条是触碰到那个答案的答案。反过来,还有一个永远都等不到答案的「简答题」。你想从我嘴里听到对不起,我可以在一大堆解释、模拟、总结的辞藻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和「对不起」挂上钩的答案,没人说出,这个「简答题」就永远不会有人答对。但是有没有那句对不起,你不也都欣然接受,甚至心灰意冷了吗?
无论哪一种「简答题」,不想知道答案的人,往往看到的都是答案;而不在乎答案的人,也就懒得问出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