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 012|对症下药

前两天在搜集灵感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大喜大悲看清自己,大起大落看清朋友。」想起郭德纲好像也说过这句话,颇有一种会po上几朵荷花照、边框一圈玫瑰花、界面bulingbuling闪瞎眼、然后一个美女端着一杯红酒出来干杯的中老年朋友圈图文的感觉。

其实回过头想这句话,也没有太多的错。中国人的至理名言都有一个共通的点,就是追求用极少的文字,加上前后对应的排比,然后说出一个人生阶段的整体性总结。但是这些至理名言却总是经不起琢磨,虽然它总结了一个普遍性的经验教训,但凡人生没有起起落落的人,也不会跟这些至理名言产生共鸣。而往往是在「普遍性」的认知里经历了「特殊性」故事的人,才会对这些至理名言共情颇深,甚至还有些会流下感悟、悔恨或是庆幸的眼泪。

近段时间,我也在感悟这句中年人的至理名言。

过去一个西安的故友在网上借贷时预留了我作为紧急联系人的信息。大概是因为最近西安疫情的关系,这位故友的这一期借贷没有及时还款,结果借贷公司天天给我打电话,想我帮忙转达催债的通知。

刚开始我还会接听电话,耐心解释我已经和对方很久没有联系了。对方根本不在意你的陈述,而是立马进入到字正腔圆的台本状态,然后开始要求我联系对方及时还款。总之借贷公司的策略就是比你妈还要亲地一天三顿饭地关心你,以至于现在我基本上都不会再接陌生电话了。

这应该就是「大起大落看朋友」的意思。只不过不是我看别人,而是别人看到的我。

但是反过来想,这种逼事儿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也得反过来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应该在大起大落之前,就把这些所谓的朋友给断舍离了呢?再反之,如果断舍离了一些朋友,他们的起起落落又跟你没有关系,也根本不需要再看穿你,因为你们彼此都早已看穿。

这就是我很反感(更多是佩服)中国式至理名言得原因,你怎么说、从哪个维度说、正着说反着说,它好像都是对的,但是又禁不起现实中那些「特殊性」的琢磨。

前半句的「大喜大悲看自己」,应该比后半句先感悟到。

去年生病期间,拖着病恹恹的身体一个人写了个剧本杀的本子。但是由于进程拖得太长,以至于大家都没有了耐心,只有我还在琢磨。本想让工作室的人帮我分担一些零碎的东西,结果安排(应该用请求)出去的「零碎」,到最后没有一个反馈回来。压力崩溃的那段时间,甚至还发过一次脾气,现在想想,可能就是发的那次「你们都不帮我」的脾气,让大家都看到我歇斯底里的一面,也不想再帮我了。

从满怀信心到失望透顶,自己的内心倒是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比剧本还要夸张的起承转合,但是周围的人倒无所谓,写得出写不出都是我的问题,我自己夸下的海口还是得我自己来承担。所以现在回想一番,也就不那么焦躁不安了。最后好像大喜大悲发了个疯的也就我自己罢了。

但是就是因为大喜大悲看清了自己,才会格外地理解大起大落看清别人。所以这句至理名言的核心,并不是前后句对比,而是一种干净利落的递进关系。

换句话说,「大喜大悲看自己」是对症下药里的「君药」,治的是根本;而「大起大落看朋友」是对症下药里的「臣药」,治的是可能的并发症。

也就是说,经历过大喜大悲的人,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大喜大悲,似乎并没有那么值得,有些事情无论自己喜或悲,最后还是得面对。倒是自己在大喜大悲的过程中认清了自己,看清了别人,大起大落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来去而波及情绪。只为自己大喜大悲,就不会因为别人而大起大落了。

但似乎我们很享受「治标不治本」的中药,经历过了才过来感悟,哎呀,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而大喜大悲,我们也应该做好大起大落的时候会遭人背叛的准备。

放他娘的屁!都病入膏肓了,才来吃药吊命,这不是对症下药,这是看药对病。救不了,也救不回来了。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

%d 博主赞过: